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人物春秋丨怀念昭通书法家朱运桐先生

2023-04-22 05:27分类: 云南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昭通这个小城,朱运桐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没有经过商,没有做过官,只是酷爱文化,是个文化人。

  朱运桐退休后的第三年,抱病而去,匆匆忙忙离开了人间,除了散佚在民间的一些书法作品,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

  朱运桐一生沉浸书法,长期担任昭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家豪在《昭通书画史》里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朱运桐(1944年——2007年),昭通昭阳人。昭通著名书法家。自幼喜爱书法艺术,早年在原昭通市第一中学教授高中语文;20世纪80年代初调入原昭通地区文化局,继而任昭通群艺馆馆长,并从事书法创作与研究,后评为昭通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1985年担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昭通分校书法教师。生前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昭通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朱运桐力学传统,功力深厚,但不囿于陈法。长于小楷、行书,既立足于传统,又富有自我,风格别致,自成一家。其楷书先学柳公权,后习颜真卿,兼临欧阳询,笔力沉稳,结构得体;刚健厚重但透灵秀,清雅端庄却显雄强。其行草学王羲之、怀素等,古朴而灵动飘逸,秀丽而不失沉稳。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书法展览。偶画竹石花鸟,颇有文人意趣。曾举办个人书画展。有《朱运桐书画集》行世。”这算是对朱运桐书法事业的盖棺定论。

  我于书法没有爱好也无钻研,对朱运桐先生的毕生钟爱无法评说。因工作关系,与朱运桐有些缘分。我来报社工作,发现2001年朱运桐为《昭通日报》题写的报名仍一直沿用,屈指一算,已有二十年。“昭通日报”这四个字,写得圆润饱满,挺健有力,很符合党报的风格,看起来特别亲切。睹字思人,一些关于朱运桐先生的往事又在眼前浮现出来。

  朱运桐到昭通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前,曾在昭通地区第一中学教高中语文,这是朱运桐的第一份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朱运桐弃教从文,成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那时候,地方很重视文化,能在昭通地区群艺馆工作的,都是全地区群众文化领域内的顶尖高手。朱运桐写得一手好字,自然成了群艺馆招贤纳士的对象。没想到,这一改行,就把他后面的几十年光阴全部交给文化事业了。

  1992年底,我从一所中专学校调到地区文化局工作。那些年,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很枯燥,每年元旦春节期间,都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卫生系统的医生下去给老百姓义务看病,科协与农业部门的同志下去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文化部门的活路,就是组织歌舞团的演员表演歌舞、群艺馆老师书写春联、猜射灯谜,电影公司的师傅放电影,图书馆的职工下去借阅图书。“三下乡”活动下乡的地点大多就近选择,昭阳区的洒渔、乐居、永丰、北闸、旧圃、靖安、小龙洞等乡(镇)是被轮换选着的,再远一点,就是去鲁甸或者大关了。那时候,条件很差,各单位要自行解决下乡的交通工具,昭通地区文化局刚好有一辆中巴车,可以乘坐一二十个人。为了营造氛围,主办单位每次都要做一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启动仪式的横幅,还要在中巴车上贴一些标语,以期达到宣传的效果。这些事通常落实给地区群艺馆,朱运桐既是馆长,又是书法家,还负责书美影部的工作,就责无旁贷了。我来地区文化局工作,正好赶上“三下乡”,局领导安排我配合做好“三下乡”的宣传工作,得以认识朱运桐先生。

  朱运桐中等身材,面阔如国,脸色红润,腰板结实,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幽默健谈。说到写标语,各个年代有各个年代的玩法。今天,可用电脑处理,用机器制作,你只要把内容发给广告公司,人家不仅给你做出来,还会给你悬挂好。那时,搞宣传真没有这福气,全靠自己动手。朱运桐可以说是小城名人,特别是写毛笔字,在地方上数一数二,不然,人家会选他干地区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可是,就是这样的写字高手,居然被派上写标语的活,拿来当小工,真的有点大材小用。朱运桐却不计较,为了写好标语,他总是先在报纸上写好字,然后弄来吹塑纸,叠在一起,用裁纸刀一笔一笔地划,用细得如针的钉子或者糨糊把划好的字再一笔一画别在红布标上,红底白字,看起来很有点意思。我第一次干这样的活,划字笨手笨脚,半天都弄不好,朱老师一点也不埋怨,而是手把手地教,耐心指导,俗话说,熟能生巧,经过几次折腾,我划字与粘字的技术有了长进,经过我的摆弄,朱老师写的字也跃然“布”上,看起来既美观又有骨感。没想到学会了这技术,后来地区举办文艺汇演,或者举办体育运动会,我和地区群艺馆的黄德春同志,每次都是给朱运桐老师当助手。

  因为长期合作,后来搞大型活动,或者参加四年一届的云南省运动会,都把我放在宣传组,一般是朱运桐老师当组长,我当副组长。朱运桐老师十分谦和,会把宣传组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对组里的工作人员很关心,后来有新闻记者加入宣传组的行列,朱老师都关爱有加,比如地区电视台的姜跃武、昭通日报社的朱德华、范云,昭通人民广播电台的马丽梅,都对朱老师赞不绝口。

  朱运桐在地区群艺馆,领着大家为地方文化事业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完成了十大集成的编纂工作。十大集成的编纂是一项十分浩大的文化工程,堪称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那时候条件差,交通不便,采访只有手写心记,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按照上级要求,群艺馆是主责单位。而朱运桐作为群艺馆馆长,自然是第一责任人。接受任务后,朱运桐先生迅速把全馆的员工,还有图书馆的同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坐上前往各县的班车,上山下乡,走访地方艺人,访谈乡村贤达,搜集原始资料,把散落在民间的珍珠一颗一颗地拣拾起来,又整理编纂,形成了民间文学、民歌、山歌、音乐、舞蹈、曲艺等十多本集子,刊印行世,成为十分珍贵的文化瑰宝。这项工作的完成,凝结着若干文化工作者十多年的心血,也与朱运桐先生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调度指挥,关系密切。

  写字似乎是朱运桐每天的必修课。朱运桐的办公室在毛主席像广场背后文化馆的三楼上,朱老师只要有空,都要研墨疾书,有时是行书,有时是草书,有时是楷书,时而沉稳端庄,时而笔走龙蛇。写字也不择纸笔,有时在宣纸上写,有时在报纸上写。他对自己的书法要求很高,即便是用宣纸写的,稍微不满意,就顺手把写好的字卷成一团,扔进字纸篓里,没有一点犹豫,这体现了朱运桐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与执着严谨,这也是很多同仁喜欢朱运桐的原因。他身为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业精艺湛,书法作品应当难求了,但朱运桐却与人不同,凡是有人向他索字,他一般不会拒绝,而是慨然允之,墨宝奉上,分文不取。这与当今的若干所谓书法名家一字难求,或以价论字相比格格不入。

  朱运桐对地方文化的又一贡献,是把文化馆的二楼辟为展室,供昭通书法绘画爱好者举办展览,每年都会有若干展览在文化馆展出,每当有展览,群贤毕至,观者如堵,那里也成了地方文化人聚会之所。那个展厅启用以来,利用率高,社会效果显著,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共文化平台,一直沿用至今。

  朱运桐的嗜好,除书法外,还有几样。一是每天必须打的乒乓球,一是随时扔不掉的烟,有时还与单位的同事下几盘象棋,连围棋也在下,临退休时,还养兰草,画兰花。

  朱运桐精力旺盛,好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一直在运转着。但人命不古,天不假年。2004年,朱运桐从市文化馆馆长的岗位上卸任,单位没再安排他的工作,我们见面的时间就少了。后来,过了两年,听说朱老师患了病,是那种人见人怕的癌症。偶尔也会见到朱老师,仍然十分健谈,乐观向上,好像根本没有生病一样,只有一样,他把烟戒了。后来听说地方上的医生建议他做化疗,再后来,听说病情恶化,叫朱老师去做手术切除。没有想到,这一次,医生并没有妙手回春,2007年冬天,病魔无情地夺去了朱运桐的生命,也把朱老师的享年定格在63岁。

  2795+331=成功上岸,昭通“6·13”专项考试首批拟聘用人员名单!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丨《昭通日报》 曹阜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各省女生长相评分表这个省份竟然是最丑的?!

下一篇:明清云南府有什么独特的民间信仰它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