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上海故事 这本迟到的画册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的变化

2023-04-19 23:25分类: 上海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薛宝其先生是上海著名的平民摄影家,1956年,他进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摄影学习班学习摄影,从此开始了摄影生涯,他先后发表过大量作品,其中175幅入选上海市、全国影展,22幅入选各类影展,数10幅获奖。2011年7月,他将自己几十年拍摄的大量底片(照片)捐赠当时的卢湾区档案局(馆),最近,《那样一个上海——薛宝其都市摄影选》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天,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就此专访了《民间影像》系列主持陈立群先生,请他分享对薛宝其先生摄影作品的看法,讲讲这部画册背后精彩的上海故事。

  Q新闻晨报·周到:有人说,这部画册对摄影家薛宝其先生而言是一份迟来的礼物,作为出版方,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

  A陈立群:回顾出版过程,历经许多努力。2011年7月,薛宝其先生将自己几十年拍摄的大量底片(照片)捐赠当时的卢湾区档案局(馆),馆方当时就准备编一部画册。后因卢湾、黄浦两区合并,此事被耽搁多年。今年经过大半年的最后编辑整理,终于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Q新闻晨报·周到:我知道,编辑这本画册很困难,作为策划和编者,你在这当中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主要难在哪里呢?

  A陈立群:由于拍摄时间久远,很多照片的拍摄细节不够清晰,因此照片的判读成为很大的挑战。大半年时间里,画册的编者多次查阅馆藏影像,以及相关出版物,反复比对,试图找到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又多次拜访摄影师本人,协助相关影像判读。照片判读过程中,陈刚毅兄曾经提供不少帮助。其中有些照片在民间影像公众号上发布,居然被网友辨认出来。

  Q新闻晨报·周到:作为平民摄影家,薛宝其先生的视角与其他摄影家有什么不同?

  A 陈立群:他以本职工作周围和周围日常生活作为观察社会、熟悉生活,研究一切人、一切事的基地,既要有深度又要能熟知。感悟生活,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到处有好题材照片,有悟性,才能平中见美。摄影是瞬间艺术,有悟性才能从偶然中找必然,从必然中增加偶然,抓准抓住典型意义的精彩瞬间。

  薛宝其先生是那一代里面比较早关注纪实题材的。早期的片子基本上是作为任务拍摄的命题作文。其实类似的摄影师应该不少,但薛宝其先生长期工作在老卢湾,他拍摄的东西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Q 新闻晨报·周到:我个人觉得,这本画册收录的作品非常有时代的厚重感,拍摄时间横跨上世纪5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最早的摄于1958年,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年代的作品呢?

  A 陈立群:这一阶段恰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其变化尤为人所关注。这些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任务拍摄的,有些片子有明显的摆拍痕迹。另一部分则是其日常有意识的记录,拍摄更为“自由”,“市井气”更浓,体现了另外一种表达的可能。目前的画册里,后期的作品以日常记录居多,如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天下父母心”“夕阳赞”等多个主题,由此也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摄影师的自觉意识等。

  A 陈立群:作为一部基于档案馆馆藏影像的画册,似乎应该更注重摄影的记录功能和文献价值,更加关注社会变迁下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试图保留社会生活的鲜活切片。

  基于上述考虑,画册尝试以九个主题词,进入薛宝其的摄影世界,关注细节、关注过程、关注日常生活,保留那个时代城市生活的视觉记录。其中一部分作品过去一直受到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记录日常生活的作品,过去并不为人熟悉,这次从中补充了很大一部分材料,填补了一些空白。

  Q新闻晨报·周到:老卢湾的照片已经成为了历史资料,我有一个发现,薛宝其先生的镜头更多的聚焦于原来的卢湾区,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A 陈立群:从一个袜厂学徒成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之后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薛宝其先生一直没有离开基层摄影岗位。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老卢湾的基层摄影工作者,几十年来,他始终立足老卢湾,扎根于生活,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世界,对准平民百姓,反映社会发展。

  市劳模、原卢湾区谈水路菜场营业员商邵婷 1984年4月全国优秀班主任、原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教师蒋芝雯在课上主动为学生开小灶 1985年秋天

  Q新闻晨报·周到:在创作后期,薛宝其先生拍摄了大量记录平民生活的片子,并有一套所谓“五百米”的拍摄理论,这个“五百米”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A 陈立群:他有所谓“五百米”的拍摄理论,即拍摄周围五百米半径的世界。他很大一部分作品拍摄于建国东路、复兴路、合肥路一带,与其日常活动路径高度重合。每天早上,从建国东路500弄1号居家里弄口,一路向西,至重庆南路向北,经合肥路至上海复兴公园门口,全程步行十几分钟,路过的街头,商店、家家户户门口,邻居洗衣做饭,商店购物,路边遇上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事,这些习以为常的百姓生活,每天一来一回,就抓拍了几十张各种题材照片。

  复兴公园更是成为他的富矿。这里人流密集,活动丰富,由于其深入持久的拍摄,不少人都熟悉他,进而主动“通风报信”,很多拍摄线索由此而来。搬入浦东上南八村以后,他仍保持这样的习惯,拍摄了不少周围的生活点滴。

  Q新闻晨报·周到:我翻看了薛宝其先生的画册,很多人物都是非常普通的,如何从文献价值角度来看这些照片?

  A 陈立群:他拍摄的基本上是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但摄影师有自觉的“挖井”意识,长期积累,形成专题,成为对时代和区域历史变迁的系统记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由此使我们有可能了解风云激荡变革时代上海平民生活的状况。

  Q新闻晨报·周到: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上海与几十年前薛宝其先生镜头下的上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画册当中这些老照片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

  A 陈立群:薛宝其先生拍摄的不少场景对于理解上海的城市变迁,将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对当代上海文化历史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观察视角。而对于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很多过去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居民,与这些照片重逢是一次难得的回忆,相信会倍感亲切,甚至可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身影。

  摄影术的发明,极大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改变了我们进入历史的方法。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获得重回历史现场的不同方法和感受。当然,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影像重返历史现场、重新认识历史的努力会受到各种制约,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这样的探索和努力。希望这本画册的出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当代上海的历史进程。

  排队 1984年6月1日(场景应为红房子西菜社,本报编者加)流动早点车 1980年春薛宝其先生简介

  上海著名的平民摄影家,1933年1月25日除夕夜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坊前村。1948年10月来到上海,进入袜厂当学徒。1952年加入沪南(后来的卢湾区)工人俱乐部,安排在宣传组当美工。1956年,他进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摄影学习班学习摄影,从此开始了摄影生涯。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上海街头悄然兴起“城市考古”

下一篇:一周观展指南|“告别展”里的赵孟頫泰特馆里的罗塞蒂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