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冯骥才与河北民间文化情缘

2023-04-20 18:17分类: 河北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知道冯骥才这个名字,是20世纪80年代初读他的长篇小说《义和拳》,那时我正在搜集整理义和团的一些相关史料。我关注冯骥才,始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他以一位文化先知先觉者的胆识,义无反顾发起抢救和保护天津老城的行动,成为当时引发全国关注的大新闻。我与冯骥才相识相交,则是在2001年3月,他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民协”)主席,而我是副主席和河北省民协主席,自此我便成了他的追随者和支持者,至今我们仍惺惺相惜,保持着密切联系。

  40多年心仪,20多年交往,冯骥才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钦佩和难忘。在我的心中,他就是中国当代文坛和民间文化保护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是推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繁荣的旗手,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和朋友。

  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冯骥才的理想多了两个字,叫“文化理想”。给理想插上“文化”的翅膀,或者说用文化支撑理想,推动着冯骥才走出了一条非同凡响的人生之路。这条路,苦;这条路,累;这条路,也荣光无限,造福后辈。

  评论家们梳理冯骥才80余年人生成就,称他成功驾驭了“四驾马车”(即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也有人说,“四驾马车”即冯骥才“四个艺术人生阶段”。无论哪种说法,对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转型、艺术跨界、学科突破,都是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都是超常智慧、灵性与感悟的彰显。冯骥才出生于“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心中亮着一盏“文化理想”之灯,“能够站在今天看明天”,也“能够站在明天看今天”,于是将文化视为生命,将理想当作天赐的职责与使命,爱到极致而许定终生。

  与冯骥才接触较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别人的时间是按年月日计算的,他的时间是按小时和分钟分配的。他在日记中曾绘制了一张一年时间分配图表,初见令我震撼,继而潸然泪下。我震撼于他在参加众多会议、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的同时,还要著书出版,发表各种杂文、随笔和散文;而为他潸然落泪则是因为他在一年365天中,给必须要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责和创作安排了300天,只给自己留了65天,其中还包括出国访问、朋友造访和家庭琐事。从这种安排和社会担当看,冯骥才是掰着时间过日子呀,拿一天当几天过,跟生命赛跑。

  在这张图表前,他写了一句话:“我总共有多少精力,怎么分配?真该有个清醒的打算……”下面的字看不到了,却让我窥见一个忘我无私、为国家为民族砥砺奋进的文化守护者的身影。人啊,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但冯骥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把自己的文化理想以及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目标,都变成了一种“行动”,燃烧自己,点燃朋友和公众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的激情,以此报效国家、民族和时代。

  冯骥才有家国情怀。在他80余年人生中,抢救和保护天津老城和开展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堪称展现他家国情怀的典范事例。

  抢救和保护天津老城活动发生在1999年。冯骥才站在瓦砾堆上向市民演讲和他手举照相机抢拍那些即将被推土机碾碎的门楼、雕窗、商号的镜头,很快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当时他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这样的行动格外引人瞩目。

  这种超越常人的文化觉醒和保护行动理念,让他在担任中国民协主席后,策划发起了一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称“抢救工程”)。

  如果说,抢救和保护天津老城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冯骥才爱家乡、爱天津的情怀展现,那么发起和领导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便是他爱民族、爱国家的大情怀付诸行动的体现。抢救和保护天津老城,是百余名志愿者在天津老城区开展的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则是在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展一项涉及56个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拉网式大普查。这一抢救工程的参与者数以百万计,我就是其中之一,也因此目睹了冯骥才呕心沥血、满怀激情地上下奔走,以及他为了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踏遍乡野义无反顾的风采与身影。

  那些年,他犹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足迹遍及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又如一团光芒四射的火焰,走到哪里便在哪里燃起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滚滚热潮,并催生出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的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社会行动。当时,在民间文艺界流传着一句话——“生命有了危难去找警察,文化有了危难去找冯骥才!”我就是一个经常找他并向他呼救和请教的民间文艺守护者。

  第一件事,他自掏路费,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省钱”。2003年8月,冯骥才从国外访问归来,正值“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专项工作会议”在中国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召开。散会后,我意外得知:天津来参会的两部车的往返汽油费,都是冯骥才个人掏的腰包。原来,此时国内刚刚经历了非典疫情,冯骥才忧心经费紧张,不愿给中国民协和会议承办方增添负担。乘车的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朋友们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暗中集资让司机去加油。而我听到这件“小事”,不禁潸然泪下:冯骥才本已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顿时又长了三尺三。

  第二件事,是冯骥才对蔚县举办“中国剪纸艺术节”的贡献。2009年10月,冯骥才为准备政协提案,到保定一带调研。恰逢张家口市蔚县也正在谋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工作,有关领导上门向冯骥才请教。但他的考察活动安排得太满,直到晚上九点半才回到驻地,得知蔚县的领导已经等了一天,冯骥才简单吃了几口饭,便一头扎进了会议室……那一年,他已经67岁了,由于血糖不稳和密集考察的艰辛,身体非常疲倦,但在听取蔚县相关领导同志介绍蔚县剪纸文化时,两眼一直在放光。他以中国剪纸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为契机,站在国家高度以世界视野提出,发挥蔚县剪纸文化资源优势、创办“中国剪纸艺术节”的构想。他是如此投入这一构想,与大家讨论直至午夜,才在众人的劝说甚至强行安排下,回到房间休息。冯骥才啊,他以行动塑造了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的形象,他用非凡的智慧为张家口市蔚县沉睡的民间文化资源,插上了翱翔于时代天空的翅膀。

  2010年8月,中国剪纸艺术节在蔚县一炮打响。此后数年,艺术节宾客如云,剪纸产业年产值由原来的几百万元,猛增到数亿元。昔日两毛钱可买十二张的蔚县剪纸,现在的优秀作品竟然可以拍卖到上百万元。当地群众兴奋地说:“冯骥才化腐朽为神奇,这真是点石成金啊!”每年一到剪纸艺术节,他们就会对我讲:“蔚县剪纸火了,民间手艺人富了,用啥办法能请冯主席再来蔚县看看呢?”

  还有一个冯骥才与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故事,是他用书法抒发情怀,宣传自己主张的理念。

  这些年,我有幸跟随冯骥才一起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走过很多地方,也多次把他请到河北来指导工作。大家知道他是书画名家,不少人都想借机索字,甚至有企业家重金以求,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根据我的观察,冯骥才在调研考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每每遇到触景生情处,他就会挥毫抒怀,欣然留下墨宝。比如,2005年秋,他到山西平顺县太行深山考察古村落,目睹了一座座古民居、古村落的残墙败壁、破窗凋瓦,他在谢家大院提笔写下:“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2006年9月,他在考察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河北永年广府古城时,又亲笔写下:“广府经日月,弘济通古今。史物最高贵,应奉至上尊。”

  冯骥才在民间文化考察中留下多少这种墨宝,没有人能说清楚,据我所知,仅河北就有20多幅。它是冯骥才送给河北大地的文化箴言,也是他在中华大地上探寻守护传统文化之道的心路历程。有的书法家题字写联,是为了赚钱谋利,而冯骥才先生题字写联是为了警醒世人,唤起更多的人构筑起文化强国的信念与力量。

  接触过冯骥才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开朗爱笑,而且他的笑容和笑声极具感染力,令人心情舒畅,给人可容天下之感。然而,这个有泪不轻弹的汉子,也有伤心掉泪时,而这样一个时刻,竟然让我碰上了。

  那是2014年5月末的一天,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和河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即将在河北省沙河市召开。谁也没有想到,时任中国民协主席的冯骥才,却在电话里以沉重、焦虑的声音告诉我:“一民,顾先生病倒了,这几天我一直守护着她,能不能去参加会,还不能定……”

  众所周知,冯骥才和夫人顾同昭伉俪情深。听到他说顾先生病重的话,我的头立马大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300多名代表和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第二天就要报到了,冯骥才是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许多工作都需要他来统筹安排,他不来这会议可咋开呀?惊慌忐忑中,我一边准备应急方案,一边祈盼顾先生病情神奇好转。等到会议报到当日下午3时,冯骥才的秘书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已从天津出发了。听到这话,在场的工作人员立刻深深地舒了口气,都知道冯骥才这个主心骨终于要来了。

  天津距离沙河400多公里,夜幕降临时,冯骥才的车驶进宾馆大门。看到那么多领导和朋友迎接他,他疲惫地笑着与大家握手,然后扶住我的肩头,声音沙哑地附耳对我说:“一民,我太累了,不能陪大家吃饭了,你替我解释一下。请送一个馒头、一盘凉拌菜到我房间,我需要休息。”冯骥才在我眼中一直是个精力充沛的汉子,从他嘴里讲出“太累了”三个字,那是身体与精神都遭受了巨大疲劳!我望着他浮肿疲惫、闪着泪光的双眼,心底涌起阵阵酸楚。他的秘书告诉我:“顾先生突然病倒,冯主席几天没有休息好。他们夫妻感情极好,昨夜守护整宿未眠。上午顾先生病情略微见轻,他便临时找了个保姆看护,自己往这里赶。但又不放心,在车上不断打电话询问夫人病情变化。”一边是他放不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边是他牵肠挂肚重病的家人……

  尽管面对如此大的压力,第二天,当冯骥才走进会场,他依然精神矍铄、激情四射,爽朗的笑声和精彩的演讲不断博得热烈掌声。会议中,人们得知冯骥才是在夫人重病中赶来,他抛开了那么多忧虑与疲惫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事业中,无不被他的家国情怀和忘我精神所感动。

  冯骥才用自己的四部作品《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涡里》讲述了自己的“文化人生”。但这不是他的全部,至少“四驾马车”中的“教育”还没写,而教育恰是他文化理想的顶峰和最高境界。如果说,他的文章是情感的喷发,他的画是心灵世界的写照,他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责任与使命的燃烧,那么他在教育上的行动,则是其文化理想和家国情怀最精彩的延伸。百年树人,他在天津大学为中国非遗事业不断培育人才,2021年10月天津大学设置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标志着非遗学科正式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从“抢救性保护”进入“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人至耄耋,冯骥才依然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思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我们需要像他这样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虔诚情感的文化旗手。他用非凡的理想和行动,用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践行着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初心。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农村自建三层小户型别墅面宽11米文化石外墙和落地窗让人惊艳

下一篇:河北省15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名单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