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走出家乡的榆林人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两位艺术家伉俪情深谱芳华

2023-08-12 19:39分类: 河北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44年入绥德师范学校,1947年毕业;同年参加绥德地区文工团;1951年加入中国;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陕西省乐团团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顾问、《音乐天地》杂志名誉主编。创作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千余件,有五十余件作品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众多作品录制成唱片、音带、录像带,并入选音乐院校教材。

  井梅:1932年9月出生,米脂人,国家一级舞蹈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先后任陕西省舞协副主席、西安市舞协主席。

  1940年参加文艺工作,曾在《陆文龙》《穷人恨》《刘胡兰》等剧中担任主角。1951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学习,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1955年赴比、法、捷、苏等国访问演出。1960年在陕西省舞校任教。先后在绥德地区文工团、西北文工团、西安歌舞剧团、西安市儿童剧团、西安市歌舞剧院任职。

  她是台前风采奕奕的舞蹈家,他是幕后耕耘纸上的作曲家;他们都从黄土地出发,他们结缘于革命路上,演绎米脂姑娘与绥德小伙的爱情佳话;他们携手共度六十多个春秋,将青春和热情奉献给共和国的文艺事业,志同道合、伉俪情深。他们的故事,讲述跨越世纪对艺术的热爱和彼此不变的线年,王焱在绥德义合出生。他的音乐天分在上小学时就已显现,在义合小学的合唱演出中,王焱是小小指挥,负责“打拍子”。

  1944年,考入绥德师范学校的他是全校的歌咏指挥。绥师毕业后,好学的王焱想上延安大学继续深造,却被要求前往绥德地区文工团。年龄尚小的他在老师跟前哭鼻子,老师却告诉他“革命的需要就是你的志愿”,这个话从此被王焱铭刻于心,终生未忘。

  井梅1932年出生于米脂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母为其取名井玉珍。井梅自幼就呈现出良好的艺术天赋,在米脂女校上学期间就在儿童节上表演“钉铃舞”。1940年,因家贫,井梅跟随姐姐井秀珍参加了绥德民众剧社,即后来的绥德地区文工团,开始了艺术生涯。小小年纪的她在秦腔历史剧中扮演过各种角色,也在乐队中拉过二胡等,这些经历为她后来的艺术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9年5月,绥德文工团作为西北文工团二团迁至刚解放的西安市。王焱成为西北文工团乐队指挥、作曲。井梅则随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队赴新疆采风,开阔了艺术视野,对舞蹈艺术产生了兴趣。她还得到了新疆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康巴尔汗亲身传教和热情的鼓励。

  1952年,王焱随着访问团前往青海、甘肃收集民歌,为他日后的歌曲创作打下了基础。而在北京的井梅,正如饥似渴地聆听着艾青、欧阳予倩、梅兰芳等大师的教诲。距离的遥远丝毫没有改变王焱对心上人的挂念。时至今日,井梅回忆那段青春岁月,言笑晏晏,清楚记得在漫长的岁月守候中,王焱从来没有去追求过别人。

  1955年,井梅作为中国青年访问团代表之一,跟随团长,带着作品独舞《剑舞》与双人舞《绣荷包》,赴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彼时,比利时、法国都尚未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国青年访问团的文艺工作者的风采、举动都代表着共和国的形象,演员们换上盛装,热情洋溢的进行表演。

  这次访问演出从1954年11月起,到1955年2月。返回祖国大地的井梅,怎么也没想到下了飞机,她就接到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井梅并没有告诉王焱自己出访归来的具体日期,但心系爱人的王焱专程跑到北京去接她了。欣喜和感动中的井梅感受到了他的执着和真诚,两个人的心由此贴的更近,决定了彼此相伴一生。

  经过井梅重重考验的王焱,终于在八年的坚守下赢得佳人归。团里对他们的婚姻非常重视,特意举行了一个很正式的结婚晚会,经常为毛主席朗诵诗歌的著名诗人柯仲平,也为他们的喜成佳偶送了礼。

  浪漫爱情修成正果,进入家庭生活后,两人的工作重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转移。作为表演艺术家,井梅表演的《打鼓舞》《蒙古舞》《剑舞》《盗仙草》《花鼓灯》《送手帕》《柴郎与村女》等,深受观众欢迎,1956年还获得陕西省汇演舞蹈表演一等奖。从中央戏剧学院学成归来后,井梅又迅速成长为陕西省最优秀的舞蹈编导之一。而王焱也由《白毛女》《如兄如弟》《战友》等歌剧指挥的重任上,转移到作曲方面。

  1962年,王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行专业学习。考音乐学院的时候,需要作品,王焱的作品是《义和团》,这是一部大型歌剧,由他一个人作曲。为《义和团》作曲时,王焱和井梅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不久,每天晚上在人民剧院演出完后,王焱就抱着孩子进行创作。

  《牧马之歌》,描写了蒙古族,藏族人民早晨赶着马群出来,晚上戴着晚霞归家,曲调由温柔倾诉到热情急促,再到静谧安详,将游牧民族生活呈现于音符,并且曲式繁多,技巧复杂,至今仍是国内单簧管九级考级曲目。

  1964年10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井梅作为陕西省代表,前往观摩学习。归来后,井梅受命担任总导演,负责将《东方红》“搬”回西安。只看了一次现场表演的井梅,拿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夜以继日。《东方红》在西安的舞台上连演出三场,收到很好的效果。1975年,西安歌舞剧院推出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井梅担任总导演,在原“样板戏”的基础上,进行民族舞剧的改编。该剧上演200余场,深受观众欢迎。

  王焱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归来后,为电影《瓜熟蒂落》创作电影配乐,1976年创作歌曲《毛主席恩情比海深》由冯健雪和著名歌曲家郭兰英演唱,中央广播电台及各地电台播放,迅即广泛传播。1981年赴东北大兴安岭林区体验生活,与傅晶合作花腔女高音独唱《森林静悄悄》等作品。几十年来,王焱创作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达千余件,有五十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在担任陕西省乐团团长期间,王焱与西安音乐学院、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合作、策划举办了贝多芬交响乐作品系列演出活动,演出取得巨大反响。

  从五彩缤纷的舞台中央到站在舞台背后,再到转入创作研究,井梅时刻书写着自己对艺术事业的忠贞。她在1985年为上海邀请赛民族小歌手编导的《海鸥》《小溪》《民族小花环》分获一等奖、三等奖,受到省政府、省民委和省文化厅的表彰。编导的群舞《兄妹开荒》获省、市及全国中老年汇演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撰写《陕西省舞蹈发展三十五年概况》等文章散见于报刊。

  无定河水汤汤,黄土高原歌飞扬,向远在异乡相濡以沫的两位艺术前辈送上遥远的祝福。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1942年河北唐县柯棣华牺牲八路军战士神情肃穆眼神中充满不舍

下一篇:西大街古街牌匾文化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