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经济日报聚焦重庆大渡口区: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老钢城变形记

2023-04-21 11:44分类: 重庆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台工业性连铸机、第一条控轧控冷示范生产线……走进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标注着“第一”的工业文物向人们展示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

  大渡口区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曾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38年,为保存民族工业,汉阳铁厂西迁至大渡口,这是重庆钢铁的前身。1965年,为服务重庆钢铁建设,大渡口正式设区,逐步发展形成以钢铁、冶金、建材、机械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1年,重钢实施环保搬迁后,大渡口区通过对老重钢型钢厂等一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在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一台1905年产的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斑驳的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年龄。这是中国轧钢工业第一台大型轨梁轧机的原动机,不仅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铁轨的轧制提供了动力,更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保护性修缮,这台蒸汽机如今已成为博览园里最具标志性的藏品。”博物馆讲解员刘雯雯说。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依托原重钢型钢厂工业遗存建设而成,占地100多亩,是大渡口区工业旅游的核心承载地。“原重钢型钢厂保留的工业遗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产厂房、生产设施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二是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历史资料。”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运营负责人罗秋实介绍,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对老旧厂房和机器设备进行保护与修缮;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文物藏品的走访征集,建成了工业门类齐全、类别丰富多样的近现代工业文物藏品体系。

  如今,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陈列的工业文物已有3万余件,布置了常设展览《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基本陈列》《钢魂——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主题陈列》等多个展览,通过室内与室外展陈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展现了重庆工业历史发展的脉络。

  “百年风华”是了解重庆工业历史的重要窗口。该展览以时间为轴线,通过文物藏品和历史场景,展示了重庆工业从开埠、抗战、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到“十三五”时期共1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悟重庆百年工业历史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工业精神。

  在重庆工业发展史上,三线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记者在“百年风华”展览里看到了一件特殊的展项——《不闻沧桑·三线人物口述历史》专题片。片中,56名亲历者向人们讲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和往事,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挥汗如雨的火红年代。游客崔晓均感慨道:“听了一段段感人的奋斗历程,真切感受到老一辈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始建于1940年,是重庆现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抗战时期工业遗产建筑。如今,在对厂房进行完整性保护的基础上,这里布设了“钢魂”主题馆,呈现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从成立、西迁至大渡口,并在抗战大后方坚持生产、支援军工的恢弘历史,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变迁及钢铁精神。

  “我们努力挖掘工业历史文化,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博展览,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游客看见的不只是一台台冰冷的机器,还有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还原最具细节与温度的重庆工业史。”罗秋实说。

  一座座工艺雕塑,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炼钢工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一段50米长的废弃铁轨蜿蜒环绕,保留了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记忆……在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昔日的一块荒坡野地如今变成了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钢铁公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让工业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大渡口区在钢铁公园建设中,通过艺术设计手法,融入炼钢情景、蒸汽机展示等内容,保留和传承了城市工业历史印记。“体现了工业底蕴,提升了城市品质,实现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大渡口区绿化工程处主任葛保庆说,就在前不久,钢铁公园被评为重庆最美口袋公园,并获得“市民口碑奖”。

  近年来,大渡口区将工业遗产资源挖掘利用与城市转型提升相结合,通过改造利用老厂房、老宿舍等设施,建设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城市文旅综合体,推动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工业旅游消费需求。

  以工业文化为内核,大渡口区积极探索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最近一段时间,位于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曾家村的重钢集团大学生宿舍旧址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抓紧对该片区进行改造施工,原本破旧开裂的外墙经粉刷后焕然一新。

  重钢集团产业发展部部长谢朝忠告诉记者,依托大渡口区与重钢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司将建设一条展现重庆钢铁厂发展史的文化走廊,并引进网红餐饮、创新工坊、时尚潮流等新业态,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一滴钢水幻化成一个手拿钢钎的小钢人,没有固定的身形和面部,意为重庆工业史上万千产业工人的化身,这是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推出的IP形象“工仔”。

  “我们将‘钢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出集工业感、时尚感、未来感于一体的‘工仔’。”罗秋实说,钢铁“工仔”IP已经孵化出钥匙扣、挂件、玩偶、工艺品摆件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受到众多游客喜爱。

  近年来,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积极探索文创产品的多元性,不仅“工仔”备受青睐,还打造出高人气文创品牌——“重庆工夫”。记者了解到,该博览园将工业风尚与藏品元素进行共融再设计,目前已创新开发出文具、工艺品、服饰箱包、书籍等200多款文创产品。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还推出了“一颗矿石的冒险之旅”科普展览,由“工仔”担任讲解员,制作了生动有趣的科普动画短视频、探查矿石科普互动展项以及矿帽打卡墙,互动感、体验感满满。“博览园不断完善数字化设施和功能,通过氛围灯光效果、多媒体技术营造多感官体验,运用场景还原、特效影片、互动游戏、科普课堂等形式,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体验感。”罗秋实说。

  近年来,大渡口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牵头,统筹协调各“义渡热爱”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爱护文物古迹等“游得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开展文明劝导等“十项文明行为我在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在旅游的同时,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助力打造工业旅游金名片。

  当前,大渡口区已梳理出保存条件较好的44项工业遗存,形成了工业遗存项目库,不断加大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打造。大渡口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全面整合工业旅游点位,推出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实施一批老旧厂房改建项目,打造工业焕新城市综合体,推动工业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台工业性连铸机、第一条控轧控冷示范生产线……走进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厚重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标注着“第一”的工业文物向人们展示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工业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

  大渡口区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曾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38年,为保存民族工业,汉阳铁厂西迁至大渡口,这是重庆钢铁的前身。1965年,为服务重庆钢铁建设,大渡口正式设区,逐步发展形成以钢铁、冶金、建材、机械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11年,重钢实施环保搬迁后,大渡口区通过对老重钢型钢厂等一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推动了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在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一台1905年产的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斑驳的锈迹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年龄。这是中国轧钢工业第一台大型轨梁轧机的原动机,不仅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铁轨的轧制提供了动力,更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保护性修缮,这台蒸汽机如今已成为博览园里最具标志性的藏品。”博物馆讲解员刘雯雯说。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依托原重钢型钢厂工业遗存建设而成,占地100多亩,是大渡口区工业旅游的核心承载地。“原重钢型钢厂保留的工业遗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生产厂房、生产设施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二是相关的机器设备和历史资料。”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运营负责人罗秋实介绍,近年来,他们一方面对老旧厂房和机器设备进行保护与修缮;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文物藏品的走访征集,建成了工业门类齐全、类别丰富多样的近现代工业文物藏品体系。

  如今,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陈列的工业文物已有3万余件,布置了常设展览《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基本陈列》《钢魂——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主题陈列》等多个展览,通过室内与室外展陈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展现了重庆工业历史发展的脉络。

  “百年风华”是了解重庆工业历史的重要窗口。该展览以时间为轴线,通过文物藏品和历史场景,展示了重庆工业从开埠、抗战、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到“十三五”时期共120多年的发展历程,让观众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悟重庆百年工业历史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工业精神。

  在重庆工业发展史上,三线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记者在“百年风华”展览里看到了一件特殊的展项——《不闻沧桑·三线人物口述历史》专题片。片中,56名亲历者向人们讲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和往事,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挥汗如雨的火红年代。游客崔晓均感慨道:“听了一段段感人的奋斗历程,真切感受到老一辈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址始建于1940年,是重庆现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抗战时期工业遗产建筑。如今,在对厂房进行完整性保护的基础上,这里布设了“钢魂”主题馆,呈现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从成立、西迁至大渡口,并在抗战大后方坚持生产、支援军工的恢弘历史,展示了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变迁及钢铁精神。

  “我们努力挖掘工业历史文化,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博展览,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游客看见的不只是一台台冰冷的机器,还有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还原最具细节与温度的重庆工业史。”罗秋实说。

  一座座工艺雕塑,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炼钢工人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一段50米长的废弃铁轨蜿蜒环绕,保留了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记忆……在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昔日的一块荒坡野地如今变成了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钢铁公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让工业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大渡口区在钢铁公园建设中,通过艺术设计手法,融入炼钢情景、蒸汽机展示等内容,保留和传承了城市工业历史印记。“体现了工业底蕴,提升了城市品质,实现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大渡口区绿化工程处主任葛保庆说,就在前不久,钢铁公园被评为重庆最美口袋公园,并获得“市民口碑奖”。

  近年来,大渡口区将工业遗产资源挖掘利用与城市转型提升相结合,通过改造利用老厂房、老宿舍等设施,建设工业文化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城市文旅综合体,推动工业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工业旅游消费需求。

  以工业文化为内核,大渡口区积极探索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最近一段时间,位于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曾家村的重钢集团大学生宿舍旧址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抓紧对该片区进行改造施工,原本破旧开裂的外墙经粉刷后焕然一新。

  重钢集团产业发展部部长谢朝忠告诉记者,依托大渡口区与重钢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司将建设一条展现重庆钢铁厂发展史的文化走廊,并引进网红餐饮、创新工坊、时尚潮流等新业态,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一滴钢水幻化成一个手拿钢钎的小钢人,没有固定的身形和面部,意为重庆工业史上万千产业工人的化身,这是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推出的IP形象“工仔”。

  “我们将‘钢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出集工业感、时尚感、未来感于一体的‘工仔’。”罗秋实说,钢铁“工仔”IP已经孵化出钥匙扣、挂件、玩偶、工艺品摆件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受到众多游客喜爱。

  近年来,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积极探索文创产品的多元性,不仅“工仔”备受青睐,还打造出高人气文创品牌——“重庆工夫”。记者了解到,该博览园将工业风尚与藏品元素进行共融再设计,目前已创新开发出文具、工艺品、服饰箱包、书籍等200多款文创产品。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还推出了“一颗矿石的冒险之旅”科普展览,由“工仔”担任讲解员,制作了生动有趣的科普动画短视频、探查矿石科普互动展项以及矿帽打卡墙,互动感、体验感满满。“博览园不断完善数字化设施和功能,通过氛围灯光效果、多媒体技术营造多感官体验,运用场景还原、特效影片、互动游戏、科普课堂等形式,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体验感。”罗秋实说。

  近年来,大渡口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牵头,统筹协调各“义渡热爱”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爱护文物古迹等“游得文明”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开展文明劝导等“十项文明行为我在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在旅游的同时,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助力打造工业旅游金名片。

  当前,大渡口区已梳理出保存条件较好的44项工业遗存,形成了工业遗存项目库,不断加大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打造。大渡口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全面整合工业旅游点位,推出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实施一批老旧厂房改建项目,打造工业焕新城市综合体,推动工业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成渝两地聚多校合力推动教育实现1+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渝都码头到底有何历史文化?

下一篇:一周文化讲座|世界读书日在城市日常中开启多元宇宙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