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吴承惠谈1950年代初的上海小报(3)

2023-04-19 18:31分类: 上海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两报合并后,陈蝶衣没有去《亦报》,也没有安排别的工作,后来就去了香港。陈蝶衣是个文人,不会算计,也不懂得管理,他只会编报、写文章,也适应不了新社会对报纸的改革要求,只好远走他乡了。

  1952年合并后,上海新闻界就开始思想改造了,参加的全是民营报纸《亦报》《大公报》《新民报》《文汇报》等。整风后,《亦报》部分人员并入了《新民报》,《新民报》从此变成了公私合营;《大公报》计划迁至天津;《文汇报》计划改成教师报。

  吴承惠:《亦报》的龚之方先生本来也可以进《新民报》,不过后来去了北京的《新观察》;唐大郎后来在《新民晚报》做编委,兼副刊组组长,他在从前的上海小报界号称“江南第一支笔”,朋友们都喜欢他,又感到他为人落拓不羁。夏衍很了解他,为促使他进步,特地安排他去北京的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了一年后再回来。他诗写得好,好多文艺界的名人都愿意跟他做朋友。此外,陈亮是《大报》新闻版编辑,后来在《新民报》做本地新闻。沈毓刚原是《亦报》副总编辑,后来是《新民报》编委、新闻编辑组长,负责头版。吴崇文是文艺版的编辑。冯小秀自然负责体育版。胡澄清还是编副刊。胡平和我是记者。还有董天野、乐小英负责美术工作。还有一些人我想不起来了。

  吴承惠:我很惭愧,我高中也没有毕业就出来学生意、做事了,学历不高。生性喜欢文艺、看报、看书,进行自学,后来开始投稿。在《世界晨报》时期,我和一位姓吴的朋友包了一部分版面谈股票行情,他负责写稿,我就去报社编辑排版,不算正式员工,像是合同工,也给一个记者的名义,同时也去采访其他新闻。《世界晨报》销路一直不好,内容也不断改革更新,但总是与上海当时的现实格格不入。副刊编辑换过好几个人,最后请刚由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李君维编过一段时期,好像出现了新的内容,但大家的评价也不怎么样;后来他请假,随父亲去南京出差,就由我代编了三四天。后来《世界晨报》接洽了一个新投资者,但资金没到位,姚苏凤先生一怒之下索性就把报纸停掉了,去了《东南日报》担任副刊“大都会”的主编。冯亦代先生原在中原公司当高级职员,也在《联合晚报》编副刊,他对我们几个小青年还是非常关心的,正是在他的介绍下,我得以向《新民报》《联合晚报》投稿,认识了不少文化人。冯先生还经常约我们一些人聚会、喝咖啡,有李君维、董乐山、何为等。1947年,经我父亲朋友的介绍,我进了上海市银行当职员,在提篮桥分行,待遇不错,一年要多拿几个月的工资,逢年过节还有奖金,我的生活开始好起来,西装都是那时候做起来的,也有钱请朋友喝咖啡了。

  解放后,上海市银行被接收,同事大多已被分配,我留在分行负责清理工作,感觉非常无趣,也有点惶惶然。忽有一天我遇见了翻译家董乐山,他告诉我,解放后的上海新出版了一张小报,叫《大报》,是陈蝶衣办的,他被吸收当记者,可他没有兴趣,因为他原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的,现在想去北京新华社。于是,他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当然愿意。他就去跟陈蝶衣一说,陈听说我原来是冯亦代的人,一口就答应了。于是我就这样正式进入了上海新闻界。进《大报》以后,因为报纸需要多登社会新闻,所以我天天不是跑浙江北路的人民法院(俗称新衙门),就是跑几个公安局。一年后,美国电影被禁止放映,民族戏曲趁势兴起,于是我的采访重点转向了戏曲界,从此看了不少戏,认识了不少名演员,也写了一些可以保存的东西,如《盖叫天演剧五十年》等。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繁华之都上海晚清社会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转变的缩影

下一篇:90年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建筑群落首次向公众不设限开放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