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上海乡间走出的这些历史名人你了解多少?

2023-04-10 07:59分类: 上海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天文学家高平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高锟,南社社长、民国藏书家姚光,著名围棋大师顾水如,国画大师程十发,著名漫画家丁聪......在上海金山档案馆内,保存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金山籍名人档案。

  地处上海郊区的金山,是上海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英才荟萃,涌现出了一批批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为了让这些名人档案留存后世,从2010年起,金山区档案局开展了名人档案征集工作,梳理金山名人目录。

  在征集过程中,凡是和名人相关的资料,都被纳入征集范围,如传记、日记、题词、手稿、奖状(章)、照片、影像资料等等,力求全方位反映名人的生活轨迹,再现名人的生活场景。

  经过6年多征集,目前金山档案馆的名人档案馆藏已经初具规模,征集到的名人档案达29637件,涉及名人83位。

  日前,记者来到金山档案馆,见到了这些来之不易的馆藏资料。翻开一册册珍贵的手稿、日记、信件、照片,就仿佛打开了历史,走进了这些大人物的生活,听他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故事。

  在这些名人档案里,围棋大师顾水如的档案并不多,但是后人为他写的传记,却让他的传奇经历得以再现。

  顾水如1892年出生于金山区枫泾镇(原属浙江嘉善)。他的父亲是文人,会下棋,母亲和几个哥哥也会下棋。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也迷上了围棋,父子、兄弟之间常常在棋盘上争杀。

  顾水如悟性高,一经父母点拨,就能领悟其中奥妙,对清代围棋高手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高手的对局棋谱悉心研究,14岁时,棋艺在乡里已无敌手。后来,顾水如又到上海与众多高手对弈,棋艺日益精进,成为上海棋坛一颗新星。

  上世纪50年代,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围棋对局解说》,里面编录了上海5位围棋名手的八盘对局,包括顾水如、刘棣怀、王幼宸、魏海鸿、汪振雄等。

  1911年,顾水如去了高手如云的北京,因为在北京击败了当时的全国第一高手汪云峰等名手,一时轰动京城,被誉为“围棋圣手”。

  顾水如在北京期间,积极扶掖后进,培植人才,号称“昭和年代棋圣”的吴清源,就是他1922年在北京西单海丰轩发现的。

  当时,顾水如发现小吴清源棋风犀利,认为他是个好苗子,就收留了他,认他为徒,还管他吃用。吴清源13岁时,顾水如将他推荐给了段祺瑞。

  在《围棋对局解说》一书中,对弈的棋手还在每盘对局以后写了“弈者的话”,分析自布局到收局的得失和变化,点名全局胜败的关键。

  据说,段祺瑞不相信吴清源那么神,就要和他对弈。顾水如知道段祺瑞好面子,事先关照吴清源,不要横冲直撞,要照顾长辈面子。不料,吴清源孩子脾气,好胜心切,一上场就忘了叮嘱,把段祺瑞杀得“尸横遍野”,溃不成军,弄得段祺瑞下不了台。

  不过,段祺瑞感到“孺子可教”,就决定每个月给吴清源100个大洋当做“学费”。1927年,吴清源又由段祺瑞资助东渡日本学棋,以后在日本独步棋坛20多年,盛名不衰。

  上海解放后,顾水如成为上海首届政协特邀代表。陈毅市长爱好围棋,经常找顾水如下棋,两人切磋棋艺,成为棋友。在陈毅市长的推荐下,顾水如担任了上海围棋学校校长,为围棋事业的薪火相传做了很大贡献。

  除了提点吴清源,顾水如还栽培出了新中国的围棋宗师陈祖德。1951年,顾水如在上海襄阳公园发现了只有7岁的陈祖德,在他精心点拨和培养下,陈祖德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围棋九段高手。

  1989年,顾水如骨灰被安葬到家乡枫泾公墓,2000年,中国棋院和枫泾镇人民政府为他建造了纪念碑。陈祖德以弟子名义亲撰了纪念碑文,并在碑额上题写了“一代围棋国手”。

  1926年,唐寰澄出生于金山区朱泾镇。29岁时,他绘制的武汉长江大桥美术设计方案,被周总理亲自选中,声名大振。

  2014年,唐老先生在湖北逝世后,落叶归根。他的儿子将他生前的资料捐赠给了金山区档案局,记者也有幸看到了他亲手绘制的武汉长江大桥设计草图,见证了新中国刚建立时那段燃情岁月。

  1948年,22岁的唐寰澄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进入茅以升创办的中国桥梁公司汉口分公司工作,随后进入武汉长江大桥总体设计组工作。

  当时,国务院提出,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新时代建设的里程碑,应该有雄伟壮丽的外表。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初稿只考虑了大桥的功能,并没有解决美术设计问题。

  1954年,当时的“大桥局”向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院和著名大学的设计系发出邀请信,征集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方案,唐寰澄也参加了竞选。

  在2个半月时间里,唐寰澄利用晚上加班工作,连春节也没有休息,经过多次修改后,绘制方案终于完成。他的方案兼顾了大桥的功能和美观,同时还考虑了国家的建设成本。

  1955年,全国各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送来了24个方案,唐寰澄的方案是第25号。茅以升先生和建筑学会杨廷宝等建筑专家将25个方案评定出一、二、三等奖,25号方案被列为三等。

  随后,25个方案的全部资料和评选结果由铁道部转送到国务院,陈列在中南海怀仁堂。最后,周恩来总理批示,采用第25号方案。这一年,唐寰澄才29岁,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结构工程师。

  后来,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向建筑系的同学说:“这次方案,建筑界败于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之手,在建筑思想上值得进行检讨。”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1956年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线年,大桥建成通车,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唐老先生设计的桥头堡,兼顾功能与美观,成为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他感怀道:“桥梁形式的好坏,留给大家去评论。至于作者个人,少年得志,有利有弊。个人得失,不在话下。倒是直到如今,对桥梁美学的钻研工作,成了我今后近十年的兴趣所在。”

  唐寰澄一生爱桥、建桥、写桥。他不仅是个桥梁设计专家,一位难得的桥梁美学专家和桥梁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诗人。

  唐寰澄心系中国跨海大桥,曾经完成了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前期可行性报告,在《七律·琼州事》一诗中,唐寰澄写道:“生小江南无异芳,沉浮书世老非姜。亦寻琼岛鱼龙窟,托迹羊城咨询场。沧海何曾断地脉,飞梁端合破天荒。锦车他日风驰看,自在云头放眼长。”

  南社第二任社长姚光的日记,就是他的儿子——年近90岁的姚昆田老先生捐赠的。这套日记共有30余册,是姚石子1908年至1944年写成的。此外,姚昆田还捐出了父亲的部分书信、手稿。这些档案都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一份份珍贵的资料,讲述了一个个名人的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起来,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

  “我们征集名人档案,不仅为打开历史,也是为服务现实。”金山区档案局局长徐建昌说,近几年来,随着名人档案的不断充实,不少单位都来档案馆查阅过相关的名人资料。

  有一年,连湖南韶山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金山档案馆,因为韶山要建立历史陈列馆,特地来查阅毛福轩烈士的资料,毛福轩曾在金山进行地下工作,金山档案馆保存着他的照片。

  “这些名人档案如果不好好保存,不好好珍惜,将来可能会遗失,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我们要抓紧做这项工作,为后人多留点东西。”徐建昌介绍,等名人档案更加丰富以后,金山还将建立一个名人展示馆,让这些珍贵的档案被更多人了解。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我国近代出生于上海的名人简介(四)

下一篇:上海名人之“白相人”杜月笙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