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还见证了这么多“第一次”!

2023-04-17 19:48分类: 上海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五四运动到上海解放,上海全市共存有各类红色旧址、遗址和纪念设施612处,它们是不能忘却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荣光。

  今晚开播的大型理论文献片《诞生地》将散布在上海的众多红色纪念地串联起来,站在跨越百年的视角回望伟大征程的起点,通过梳理发生在这些纪念地的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引领观众赓续红色血脉。

  开播前,该片总制片人冯迪韡、总制片人兼总导演谢申照向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分享了这部作品创作的幕后故事。

  《诞生地》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主创团队长期深耕历史类纪录片,曾一手打造《大上海》、《浦东传奇》、《彩色新中国》、《上海解放一年间》等多部重大时间节点纪录片。

  在这些作品中,历史上重要的节点,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人物的脉络角度,都曾有过细致的梳理。站在建党百年的这一历史时刻,如何交出一份不同以往的答卷?怎样把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讲出新意?

  团队在前期也曾多番探讨,“创作之初,我们就采访了许多党史专家。当时上海正好在制作红色文化地图,不看不知道,原来这座城市有那么多红色纪念地,我们就想,能不能这次尝试从空间的角度来串联这些历史大事件。”谢申照说。

  于是,《诞生地》将内容分为五集,围绕《就叫》《勃勃有生气的青年》《到工人中间去》《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不能忘却的记念》五个不同的主题,关联上不同的重要红色纪念地。

  中共一大纪念馆、旧居(甲秀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央特科旧址……随着荧屏上“红色地图”的缓缓铺开,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召开始末,“五卅”风暴从这里席卷全国……党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一一登场。

  “这座城市无论你是远远地眺望她,还是你走进去,抚摸她的一砖一瓦,你都会产生丰富的感受。有人称她为‘大上海’,有人叫她‘魔都’,但无论如何她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诞生地》在这样一段总片引中揭开面纱。

  镜头从老渔阳里2号出发,这里是中国发起组成立地及《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所在地。在1920年8月,这里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组织,定名就是“中国”。以此为起点,《诞生地》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探寻初心的旅程。

  片中,众多的红色场馆、遗址成了天然的舞台,观众们在地点空间的转换间,循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移步换景”。

  在谢申照看来,很多红色纪念地就在我们身边,但换个角度观察,也许会解锁新的一面:“这些场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我们用镜头呈现历史画面与修缮后最新面貌的今昔对比,通过故事讲述带领观众回溯历史。”

  为了让红色场馆、文物活起来,节目组深入上海各大红色场馆,拍摄了珍贵的藏品,包括刚刚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中收藏的首版《宣言》中译本和中国的机关刊物《向导》等珍贵藏品。

  在细致的探寻过程中,谢申照好几次被这些场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打动:“在中共二大会议旧址,藏着一处不太起眼的纪念地——平民女校旧址。地方不大,但走进去却能看到丰富的故事。这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曾走出过丁玲、钱希均、王一知等人,它的建立能看出我党在百年前的远见卓识。”

  这也是该片取名为《诞生地》的一大深意:“上海不仅仅是党的诞生地,它还见证了很多个‘第一’。”

  例如,片中第一次以电视的方式,梳理、展现了自建党前后到大革命失败这段时间上海工人运动的概貌;第一次在电视上展示了“北有长辛店、南有小沙渡”的上海小沙渡半日学校,勾勒出早期中国人到工人中间去的努力。

  在此之前,上海工人运动一直没有机会被镜头着重书写,但它其实对的诞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疫情期间,谢申照和第三集的分集导演郝晓霞一起去上海市总工会作前期调研,那里的工作人员就曾建议,上海的工人运动值得好好讲一下,“当时我们对这一块的确相对陌生。于是我们就去了解了小沙渡半日学校。”

  深入了解后,主创团队发现,这同样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1920年秋,上海的早期组织在上海纱厂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学校分两个班,每日上午7时至9时为夜班工人学习,下午7时至9时为白班工人学习。李启汉、李震瀛等参与授课,通俗地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早期组织开展工运的阵地之一。

  “从办学地址到授课模式,都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在成立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要为工人阶级参与学习提供便利。”谢申照说。

  这群8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尝试用上了多种高科技的拍摄方法和轻松的画面呈现方式。

  例如在商业广告里用得较多的探针镜头,能够实现很多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角度下拍摄出想要的镜头效果,呈现特殊的视角,这次也被用到了《诞生地》的拍摄中。

  “我们用它来拍模型和纸质资料,比如第四集《为着解放的新文化》中就用探针拍摄了左联五烈士的很多作品,与拍摄的话剧画面结合——今年也有几部表现左联的话剧,我们也去拍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冯迪韡告诉记者。

  又比如添加了“虚实结合”的呈现方式,将棚内LED屏幕与实景道具相结合,将纪念馆中全息影像与现实陈设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冯迪韡透露,第二集中,瞿秋白、施存统等年轻教师和学生一起唱《国际歌》的场景中,就用了实物桌椅的前景,然后通过LED屏勾勒背景,在棚里还悬挂了很多音符。

  此外,节目组邀请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以彩色沙画的形式展现党的一大召开、党如何开展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等场景。

  “相较于原先大家印象中偏向写意风格的沙画,这次我们选择了相对写实的方式来呈现,而且彩色沙画也能够更好地与纪录片的彩色影像相融合。”

  在谢申照看来,所有这些技术手段的加入,都是为了照顾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认知水平的观众,选择一个大家尽可能接受的方式,去讲好这段故事。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上海“半马”浦东开跑!15000名跑者用脚步丈量浦东发展成就

下一篇:OUTPUT联手vivo造北外滩巨型手机装置——双屏联动呈现“超现实AR外滩景观”播报文章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