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体验真实:阅读上海城市与建筑

2023-08-12 00:35分类: 上海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之称,源于近代开埠后世界最新的建筑思潮和技术方法的涌入,让这座城市在近代发展之初就走在了建筑发展的前沿。中西方古典主义和国际式现代建筑在这里融汇交错,造就了上海最具特色的海派城市性格和底色。这些建筑从历史中走来,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变迁发展,阅读上海的建筑、街区和城市,让建筑遗产走入生活、走入民众的自觉意识,我们在阅读城市和建筑中体验真实,遇见自己。

  上海第一次被用作地名是在宋代后期,即上海镇。当时是由于航道受阻海舶无法进入松江上游的青龙镇,而在上海浦停靠(今小龙门十六铺附近),这里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上海镇”。南宋末年(1267年)上海镇正式设立镇治,取代青龙镇的地位。1292年春,上海镇正式升为县,属于松江府管辖,方圆2000平方千米。因而,1292年标志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诞生。

  上海开埠前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传统城市的中国封建城市,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商业性,自元代建镇到明清崛起,主要是由于它在商业贸易上的重要作用。13世纪建城已具雏形,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坊表矗立、桥亭错落,有宫有寺,有学校商店,俨然“华亭东北一巨镇”。上海随着以埠际贸易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规模逐渐扩大,明中叶为防倭寇建城墙,因为先有城而筑墙,从而形成了不规则的椭圆形,有别于其他中国封建城市取自《周礼考工记》以方形为主的正统建制。城市的街道在明末清初基本定型,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老城厢。城市的布局以河道为主线,道路沿河而筑,路网河道纵横,桥梁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风貌。上海的重要街道皆以某一交易而得名,还有大量各类公所建筑,极大地反映出开埠前上海地方文化中重商重利的特征。(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第二版)[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12.)

  上海于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正式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来到上海,开埠后不久就设立租界,近代上海的建设发展可以说是租界不断扩展进而与华界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上海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崛起为远东最大的城市。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出现以里弄为主的居民建筑和教堂、银行、影院、饭店等各类新型公共建筑和繁华的商业街区,而目前大部分上海历史建筑都是来自于开埠以来应运而生的具有中西融合特征的各类建筑遗存。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租界开辟之初曾做过粗线条的用地规划,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分割统治并没有统一的规划,至1927年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设立设计委员会在两年后制定了“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选址在江湾地区,于1930年底又完成了“大上海计划”,将规划范围从市中心区域计划扩展到闸北、南市、浦东、吴淞等更广泛区域。虽然大上海计划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而搁置,但已建造而成的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体育场等建筑全部采用“民族形式”,成为近代中国古典建筑复兴的例证。(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7.)抗战后,上海成立都市委员会,主持制定了“大上海都市计划”。由于租界的回收,突破华界与租界的局限而进行了统一规划,尝试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从人口、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等各方面入手,强调规划的科学性。虽然未能实施,但为上海现代都市的建设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

  迅速生长的近代上海的各类新型建筑和街区,许多留存至今已经成为了现代上海都市风貌中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的部分,也是今天人们阅读城市、阅读建筑时,最能感受到的上海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它们和现代建筑交相呼应,共同编制着、诉说着上海这座现代国际大都市的传奇故事。回望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西合璧、时尚摩登”。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人,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建筑开始从设计上主动地表现出不同文化的融合。里弄住宅是数量最大、最典型的例子。早期里弄最有特色的是石库门,其门框、黑门板、铜门环都具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而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的门楣装饰则多为西式图案。它是一种融合了中西建筑特征而产生的一种上海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新建筑。中西合璧现象远不止于里弄住宅。在教堂、学校、医院及小住宅、办公楼、电影院等各种建筑类型,都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这种中西合璧现象反映出近代上海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东西方两种文化从对立逐步走向认同的过程。

  近代上海历史建筑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没有职业建筑师进入上海,来上海的主要是东南亚殖民地的西方商人,建筑也表现为简陋的外廊式殖民地建筑风格“康白度式(Compradoric Style)”。随着上海租界和西方正统建筑师在上海的出现,加之中国第一代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建筑师,共同推动了上海建筑的“西方复古思潮”,典型建筑如汇丰银行。1930年沙逊大厦的落成,一改古典主义的建筑手法,以一种全然摩登的面貌矗立在外滩,充满着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此后公和洋行把装饰艺术派这一现代样式变成上海新建筑的主流。20世纪30年代另一位最活跃的建筑师邬达克又使装饰艺术更具有现代感,例如大光明影院。同时在这场建筑“摩登化”的浪潮中,中国建筑师也不甘落后,很多建筑师试图摆脱学院派教育走向现代建筑样式,例如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大上海大戏院等都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派格调。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建筑中反映出重新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肯定,掀起了一股“中国古典复兴”的设计思潮,例如上海新市中心区的市政府大厦的设计。30年代梁思成等人主持的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入研究为此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是古典复兴建筑的形式主义逐渐与越来越受欢迎的现代建筑之间产生了矛盾,最终催生了折衷主义建筑。正如建筑师陆谦所说“一件成功的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则,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前两条肯定了现代建筑的原则,而后两条则肯定了对传统建筑的复兴。这种折衷主义的态度,造成了一种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式的复古装饰合为一体的新折衷主义建筑,这种结合影响至今。

  对一个城市的阅读和体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包括对于城市和建筑历史真实性的体验,发展变迁过程中的演进真实性体验,以及对当下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真实性的体验。从时间维度看,阅读城市就是读懂她的性格。城市性格源于历史的真实性、成于演进的真实性、融于生活的真实性,要从古今交融的历史文脉角度去体验。从空间层级上看,阅读城市和建筑是点、线和面的关系,建筑是“点”、历史街区是“线”、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是“面”。

  人们对城市里的建筑的阅读,首先是基于对历史本身的真实性感知,以往研究将其界定为“历史真实性”(historical authenticity),这里主要指的是人们阅读建筑时首先感受到的“历史感”,从这些历史建筑的来龙去脉中,体会上海近代百年沧桑的发展史。例如:从中共一大会址中,我们看到我党建党初期的艰辛与坚毅。从里弄建筑又能够读懂上海旧式居住建筑空间特征和环境风貌。其次,真实性是不断变化的,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也同样经历着血雨腥风的嬗变。人们阅读城市和建筑,就是在感知城市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恩(Cohen)将其表述为“渐进真实性”(emergent authenticity),是基于相对的、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主体对于客体的感知,及主客之间、人与地方之间互为建构的真实性。(王婧.历史城镇真实性感知与保护利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6.)上海浦西和浦东在建筑风格、街巷格局、城市机理上有着显著差异,但又将历史风貌和现代景观交相呼应、古今交融。最后,阅读城市和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空间,也应当关注城市文旅和生活的融合,将阅读自觉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既是阅读城市的主体,又是阅读的对象,在阅读建筑和行走城市的过程中,不仅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真实性,还获得独特的精神体验,最终呈现出日常的“生活真实性”(living authenticity)。

  建筑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体现,阅读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民众对城市和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从青少年一代开始,培养保护其“家园遗产”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通过阅读建筑激发全民尊重历史、爱城爱家的意识觉醒,从而延续上海这座城市的海派文脉。在阅读的方式上,不仅仅是行走在城市中去阅读建筑,未来可以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在线上进行阅读,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全面体验和感知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非遗传承人阿朵担任“思源工程”非遗文化保护公益推广大使

下一篇:上海升级换代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