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生活更便利城市才有“烟火气”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可以按照消费对象、交易方式、消费目的进行分类。我们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四十年前,曾强调:现代化就是让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当前上海正在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世界上的大城市都是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提升本地服务消费的质量和多样性,来提高大城市人们的高品质生活。
消费作为引领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对上海经济发展起到日趋重要的“压舱石”作用。2021年,上海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1/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引领全国,2021年超过了1.8万亿元,规模稳居全国首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0%以上。
目前,上海市共有19个市级商圈,远期规划还有10个市级商圈。2014年至2021年,上海新增购物中心229个,新增商业建筑面积1808.34万方。2021年,电商交易额占全国近1/10,网络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17.8%。一方面,商圈的建设红红火火,商业面积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市民的购物体验、消费便利度提升并不明显。
消费的对象是人,要随着不同人群消费水准建商场。上海曾有一句广告语“走走看看南京路,逛逛玩玩淮海路,购物要去四川北路。”体现了消费人群是应该有地域布局的。现在由于城市改造更新加快,消费和人群脱节了,一些原本就在家门口的商业消失了,消费的便利度打折扣。我们现在要推动消费,就要实现“消费就在我身边”。从前我们习以为常的包子铺、小卖部、理发店,在城市更新中被淘汰,但它们却是城市毛细血管的“末梢”,在城市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一点在这次疫情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许多居民在静默期间全靠楼下的小卖部、组织“团购”来维持日常生活。如今倡导15分钟生活圈,要从政策扶持、创业指导、品牌打造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小店经济”。
消费生活更便利,城市才有“烟火气”。消费不是推销,而是根据需求、适应季节、满足人群、符合地域特色。例如,高铁列车员推着小推车在一节节车厢里叫卖的商品,人们都不愿意买,而一些网红景点的周边纪念品却吸引游客大排长队。要精心打造消费品内容,“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举办“上海礼物”旅游商品大赛,推广、奖励、展示具有上海品牌特产、上海形象特征、上海地域特色的、有较大市场认同和游客喜爱购买的规模化、成熟的,具有示范引导力的商品,重点培育知名品牌、特色商品,突出销售,树立榜样。参照国际免税店模式打造“上海礼物”旅游商品综合购物市场,汇集地方特产、品牌特色的消费品,为旅游购物需求搭建市场流通的购物平台,形成上海特色的特有品牌。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状更接近于“以政策导向实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因此,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按照中央加快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的发展要求,积极争取财政部、商务部等中央部门的支持,尽早拿到免税牌照,打好发展免退税经济的基础。进一步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尤其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眼“买全球”和“卖全球”目标。切实做好市内免税店规划选址建设,在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西路商街、北外滩、徐家汇、五角场等区域推出一批离境退税示范街区,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积极发展免税店,增加免税店数量,扩大免税覆盖的商品范围。允许更多进博会展品进入免税店进行交易,推动进博会展品变商品,让上海市民共享进博会红利。进一步扩大国际游客退税试点范围,鼓励更多符合条件、有试点意愿的优质商户加入“即买即退”服务行列,进一步放大“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政策效应,提升离境退税服务便利度,同时要研究退税标的物由货物向服务拓展,推进离境退税点布局完善,确保在机场、邮轮码头每个离境口岸点都有退税办理机构。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放开市内免税店国内居民购买限制,并增加免税购物额度。
要发挥好上海丰富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场景优势,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消费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更多的本土品牌,将本土品牌走出国门,实现“卖全球”的目标,让“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应当看到,近几年来上海的消费品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民族品牌复兴,新国潮元素受到了九零后、九五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乘着这股东风,应利用上海品牌高地及中心城区区位优势,鼓励国内大型消费品集团总部迁来上海,政府可提供办公场所和税收优惠,特别是帮助他们的产品在世界级消费品的商场陈列和销售。可创造条件,鼓励有一定历史的本土品牌进入南京西路、陆家嘴等地区的销售渠道,特别是进入一些以外资产品为主的大型商场,也可以采取快闪店、联名店等各种较为灵活的方式,为他们的品牌赋能。每年可在南京西路、陆家嘴等地举办新品节,在鼓励外资品牌产品在沪首发的同时,可留出部分名额给优秀本土品牌,提供共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机会。针对上海国有企业中,尚有部分老字号的消费品牌、商业品牌没有充分发挥的市场潜能,有些甚至长期经营能力低下的情况,可以采取包括拍卖、与民营资本充分合作等方式,发挥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领域里灵活运作、勇于拼搏的特点,让民营企业接手或者合作,让老品牌在互联网的国潮时代,重新焕发青春。
要强化需求侧的集聚和引领能力,按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步骤、分地区培育面向地域的低中高端消费市场。“后备箱集市”是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样式,“后备箱经济”依靠时尚的设计、独特的氛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已经从城区到郊区,不断发展。后备箱集市主打创意,形式灵活、机动性强、门槛不高,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成为年轻人试水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增加收入的阵地,也是一些失业人群再就业的途径。“后备箱经济”是自发形成的一种夜市经济,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可,说明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应该对“后备箱经济”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打造更宽松的经营环境,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将其做为吸纳灵活就业、自由就业的新方式、新玩法,同时鼓励商业机构统筹策划,统一管理后备箱集市。目前“夜经济”发展更多侧重餐饮、购物等传统消费内容,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及文创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及文创产品夜间供给的支持,满足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丰富“夜经济”的业态。例如,可以优化完善旅游景点、博物馆、科普基地、影剧院等夜间服务,支持演艺大世界品牌更加融入“夜经济”发展等,打造饮食、旅游、购物、娱乐、体育、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夜经济”模式。
对比国际著名都市旅游城市,在观光产品带动延伸产品并引领持久性消费方面,上海目前仍存在资源产品化不足、尚未形成消费热点等问题。第一,遵循文旅产品开发规律,着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都市观光产品。既要对文化旧址遗迹、街区等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也要对历史文化传承脉络进行整合,充分考虑来沪访客商务人士多、停留时间短、行为节奏快的特点,以精彩、深刻、动人的历史故事为主线,整合开发不同视角和内容的游线产品。第二,基于文旅产品消费规律,着力推进都市观光产品成为消费新热点、新引擎。延展都市观光产品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如与其相关的街道、场所、物件、美食、服饰等,开发形成适合深度体验和重复消费的延伸产品,点燃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度体验式消费,引领消费新热点。强化整合营销与产品推广,形成一批网红游线、打卡点,以及爆款美食、纪念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更与上海夜间经济、娱乐休闲、会展赛事等实现有效衔接,使代表上海城市历史文化肌理的街区,成为可阅读、可漫步、有品位、旺消费的沉浸式体验街区,从而引领持久性消费,更好彰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由于新冠肺炎这场疫情影响,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市场大幅下降。现阶段疫情已有效控制,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责任落实、细化运行准备、优化政策供给,加快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应想办法快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信心,从而让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等指标进入良性循环。要进一步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土地流转、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破冰,建立长三角消费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提升消费能级。加快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消费环境,构建消费的信用、标准与监管体系,在法律制度体系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持续推动开展“五五购物节”,更加合理发放消费券,鼓励市民消费。
柴俊勇,上海市消保委特邀志愿者,曾在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上海市委、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协工作任职。现系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席教授;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上海法学家企业家联谊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