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丨36年来《上海故事》如何说好故事?

2023-04-13 21:11分类: 上海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第四届进博会举行在即,这背后有多少志愿者用爱发电?建党百年之际,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又有多少红色故事富矿待开采?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又有多少改善民生的建筑跨江而建、拔地而起?抗疫时期,每一位医护人员背后的家,又是如何支撑逆行者……要想了解上海的城市精神、街区风貌、人民特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开《上海故事》——若把这本由上海市群艺馆出版的杂志,创刊36年来的杂志都捋一遍,不仅能看到上海生活的各个切面,还能连贯出整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逐步向往且实践的过程。

  今年第2期《上海故事》里的《小楼昨夜风雨声》读起来只需要短短几分钟,但瞬时就能明白“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响彻云天的歌声》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大刀进行曲》诞生在上海辣斐路(今复兴中路)上一间小小的西厢房里。在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广场上空飞过的26架受阅飞机中,有一架机身上喷了5个鲜红大字“上海解放号”,《向着首都起飞》还原了上海解放后,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的幕后点滴。

  《上海故事》的“上海滩”栏目,将伴随城市生长、发展、壮大的英雄传说和凡人小事,点化为上海的精神气韵,沉淀为城市的红色文化、精神财富。

  2019年第5期杂志里,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背景的故事《考验》,还原了杨浦大桥建设背后的曲折坎坷路。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深刻地改变了上海人的家庭,融入了一个个上海人的生活轨迹。《股海老克勒》就以国企改革中下岗工人为原型,讲述了中国第一代股民驰骋股海的酸甜苦辣。

  时至今日,第四届进博会即将举行之际,回溯首届进博会志愿者故事的《燃情“小叶子”》,也以群像的方式,刻画了上海市民对于改革、变革的适应与作为。

  从小渔村发展至今的上海,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枫泾丁蹄”,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来自金山的丁义兴就凭借枫泾丁蹄客场胜出,捧回金奖,《搭上世博的航船》在重温枫泾丁蹄从水乡走向世界的同时,做了上海味道的注解——同时也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里体现上海与世界博览会悠久的历史渊源。

  崇明企业家杨刚自建民间音乐馆,收藏、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瀛洲派琵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架起了一座对话历史和世界的桥梁。《“民乐迷”的民乐馆》讲述了这个国家级非遗守护者的初心。

  《上海故事》也是海纳百川的广阔平台,让底蕴深厚的江南文化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夏瑞芳这个从上海古镇朱家角走出来的放牛娃,与张元济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商务印书馆双杰”。《商务之父战上海》以少年夏瑞芳的故事,生动回答了上海是怎样在风云变幻中,奋力向前的勇气与谋略。

  2004年9月的一声爆破,陪伴了上海百年的十六铺码头告别了黄浦江,落泪的围观者中就有在码头边当了30年“大达食品商店”的经理费铭,他和大达食品商店的几代员工一起,亲身经历着上海实体经济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见证着环绕黄浦江两岸一个多世纪的码头、仓库变成创业创新基地的“世界会客厅”。在《大达码头日夜商店》《一位普通市民与外国元首的不解情》等故事里,生活或工作在上海地标附近的市民,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与城市同成长的酸甜苦辣。

  《上海故事》发挥作者队伍优势,通过“阿拉新故事”“人生百味”等栏目,像万花筒一样折射出市民百姓五彩斑斓的人生。

  《神器工匠铁拐丁》的主角,是位什么电器都会修的老一辈“上海师傅”,《下只角“一枝花”》里,从小立志要做手艺人的女孩田凤则是新一代“上海师傅”的代表。《擦亮星星的人》讲述市民张志勇如何成了云南孩子口中的“上海阿爸”……

  他们是上海五百万志愿者的微小缩影,更是上海两千五百万市民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炽热的火种,通过“最美志愿者”“新时代好少年”等纪实栏目,“上海故事汇”等线下故事讲演活动,凝聚起初心之地的基因血脉,展示上海人、中国人的风采。(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2020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焦点将倾注何处?

下一篇:“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启动2022年度征集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