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关中的山东村仍像山东人一样过年

2023-05-17 18:13分类: 山东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新春贺岁,俗称“过年”,此乃国人最看重的盛大节日,与之相关的民俗甚多。腊月二十三祭灶,谓之“小年”。到了正月初一,岁首迎新,即为“大年”。

  百节年为首。家在阎良,却是个山东村,先祖百余年前迁徙关中,在这里著籍落业。在渭北,这样的村子有四百多个;仅在阎良,就有山东村九十多个,六万余人。这些山东村,有着与关中本地迥然不同的春节习俗。一些民俗保留了祖籍所在地山东老家的特色,但由于在陕移民来自山东不同的县份,不同地区的民俗互相影响与融合,有的就产生了变异,还有一些新民俗系来陕定居后产生形成。坐落渭北的一个个山东庄,蕴含并构成了这种“似山东,不是山东”的特色文化,可谓是此地仅有,他处皆无。

  在我的家乡,请年、拜年与送年是春节期间最隆重的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年不仅是喜庆与热闹的化身,更是神圣与庄严的代表。辞旧迎新时的祈年活动,所彰显的皆是祗敬感德厚意,尊宗敬祖深情。

  除夕中午,男人们先到井上打水,添满水缸。在传统观念里,水即是财,添满水缸就是“添满财”。 然后打扫院子,角角落落都得清扫干净,大年初一是不能动扫帚的,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女人们则忙着和面、剁馅、包饺子,准备年夜饭菜。

  贴对联是一次亲子活动,是必得要和孩子一起进行的,然后在堂屋北墙挂上一面新苇席,也有挂竹帘的,取“连子”之意。席前放置一桌,桌上摆祭品,四碟五碗,每个供碗上面都要放上菠菜,意为“博收来财”。两旁摆饽饽,摞成山状。桌正中是香炉,两侧点蜡烛。取出家堂,先放桌上不挂。

  家堂又名“族影”,因平时卷起成轴,用时展开,故俗称“轴子”。其形制类似于中堂年画,但幅面更大。其顶部画有一男一女,面容祥和带笑,象征家中两位先祖,其下有格,成排成行,格中写有本家历代故人名讳,自上至下,男左女右,依次按辈书写,规整有致。该辈人如果有健在的,格子暂空不填,亡故后再把名字写上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堂就是图表化了的简单家谱。

  家堂两侧窄轴绘装饰性图案,牡丹芍药,麒麟龙凤,大红大绿,色彩鲜艳。也有的系对联,“忠孝传家久,读书继世长”是常见的文字。家堂一般只在春节悬挂。

  一切准备停当,同宗族的小辈男人们,便集合一起,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奔赴本家墓场,给列祖列宗磕头、烧纸、放鞭炮,给坟尖上压纸,恭恭敬敬地请先祖回家过年,这就叫“请年”。 “请年”返回,途径第一个十字路口时,还要面向东方祭拜叩首,以示不忘老家先祖,不忘根之所在。这自然是清末迁移来陕后形成的习俗。

  请年归家,遂张挂家堂,请祖先升帐。挂家堂是严肃而隆重的敬拜祖先的仪式,全家人都要参加,焚香烧纸,顶礼叩拜。一代代人在这样的活动中传承着尊宗敬祖的思想,传承着孝老爱亲的家风,山东移民的根祖意识极重,与自小接受家堂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孝亲”、“敬祖”,这些情感不是无端生成的,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向人们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观念。

  全家人向家堂祭拜致礼后,方可开年夜盛宴。第一盅酒、第一碗饺子,自然是先献给家堂、献给先祖的。烛光中,灯光下,家堂上的画面仿佛活动了起来,带给人们对祖先功德的回忆。在这全家聚会的欢乐大年夜,一切回忆都是温馨而美好的。

  旧时除夕之夜,家堂挂起后,要在大门口横放木棍一根,曰“拦门棍”,或称“拦财棍”,以防外邪侵入,避免内财流出。放置好拦门棍后,取高粱或玉米杆,横七竖八撒满院落,这就叫“撒陈草”。老人们说,除夕夜不关大门,撒上这些秸秆后,如有盗贼或鬼怪入内,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家人就会提早防范。实际上,陈草起着门铃的作用,如有左邻右舍来访,通知主人准备迎接。

  除夕当晚,时过午夜,新的一年到来之时,男女主人要燃烛上香,分别在房门、院门处放一条鞭子,算作开门。女主人悄悄坐到锅台下,点燃豆秸或其他庄稼禾秆,用火棒棍儿挑着引燃锅底柴火煮水饺(方言称“餶馇”) ,全程忌拉风箱。把年糕、大饽饽等祭祀用品按规矩摆放到家堂案首和院内供桌上。水饺出锅后,家中老少男丁用捧盒端着水饺,去道口上香、烧纸,供奉年夜水饺,接财神回家。祭祀仪式是严肃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孩子们喧哗,会引来大人的训斥。

  请财神回来后就该发神妈祃了,发神祃也称“发纸祃”,民间俗称 “发祃子”。纸祃是版画形式的天地各路神仙圣人之神像纸,大年夜发神祃,就是把各路神像纸在院子里的供桌前焚烧升天祭祀诸神,保佑一家人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丰衣足食。发神祃前要先明烛上香,焚纸奠酒,燃放鞭炮,以示对诸神的敬畏和尊重。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神祃这一年俗渐渐被省去,只有燃放鞭炮这一活动被保留了下来。直到如今,渭北山东庄的人们,还是把除夕夜燃放鞭炮称作“发祃子”。

  春节是一部鲜活的民俗典籍,拜大年当属其中最精彩的一页。 家堂已挂,祖先已祭,年夜饭用罢,震天响的鞭炮尽情燃放后,已是子夜时分,老辈和幼童留家守夜,小辈们抖擞精神,热热闹闹的拜大年即刻开始。家乡拜大年讲究要早,故自凌晨就开始拜起,同宗的老人,必须天亮前逐一看望拜完,否则即为不敬。阎良区的谭家村和刘家村,是该区较大的两个村庄,两村虽相距四十里,但联系较多,一些家庭有亲缘关系。旧时来往全系步行,拜大年时,两村互拜者皆在天亮前徒步赶到。

  拜大年不仅要早,声势更喜浩大,同宗的小辈们须相约同行,成群结伙,云屯雾集,故拜年的队伍总是川流不息,连绵不断。拜年时,每到一家,按年龄长幼排序,鱼贯而入,领头的会按着辈分高声称呼老人,比如说:“大爷,过年好!给你磕头了!”后众人齐跪,磕头三通。这家若有多个长辈,则应分别称呼,逐个磕头敬拜。屋窄人多,难容来者,进不去的就在门外跪磕。

  天亮前拜完同宗,天亮后拜其他亲戚和乡邻。全村老人须逐一拜到,一个也不能拉下。记得当年村中有一老妇,人称王老婆,十九岁守寡,孤苦伶仃。过六十岁生日时,当时的临潼县长张锋伯给她送了一块匾,上有“淑懿笃贞”四个大字。王老婆家应属最早来陕的那批移民,每至春节,全村老少都要去看望她,给其拜年。王老婆家里有个枣园,都说她生活极其节俭细法,吃了枣后,枣核也要收好晒干以做燃料。但她一到过年则出手大方,每年收获的枣子专等着给来拜年的人分发,只要喊一声“奶奶给您拜年了!”都会收到老人的一捧红枣。有个顽皮的孩子口里喊着“拜年了!”却并不磕头,而是用脚踢了踢桌子,老人在里间关切的说:“不要磕了,别碰着!”照例一捧红枣做奖赏。“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欢声笑语、问候祝福自除夕夜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白天。

  家乡的传统习俗里,有个奇怪的禁忌是出嫁的闺女不能见家堂,否则视为大不吉利,所以女儿女婿必得在家堂取下后才能回门探亲。上面说过,除夕把祖先请回家过年,即为“请年”,那么过了年之后须把祖先送走,这就是“送年”了,“送年”之后亲戚才能上门。

  “送年”的时间却不一致,有的家庭是在正月初二,有的家庭是在初三,甚或有极少数人家是在初五的。 “送年”的这天,凌晨四五点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供奉祭拜,告别先祖后,小心地取下家堂,存放于牢靠之处,以备来年再用。自家的闺女当然知道自己家里哪天“送年”,自会在“送年”的当天上门看望父母兄弟。亲戚家的串门走动自此日开始,“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是约定俗成的传统,说明了对这三家亲戚关系的重视。再往后的日子,有姨家的去姨家,没有姨家的去看远房的亲戚或世交友人,如表姑表舅表姨,干妈干爸、恩师战友同学等。

  走亲戚不能像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礼物一送即走人则视为不亲,越重要的亲戚越得专程,要陪亲戚家的老人或同辈拉话叙家常。午饭是必得要在亲戚家吃的,这顿饭不能省,主家会竭尽所能招待。“初二的外甥大过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外甥年龄多小,初二这天到舅家走亲戚拜年,舅和妗子都要当做贵客隆重接待。其他亲戚家也大抵如此。就这样,一家又一家,等走完必得看望的亲戚,差不多也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有一首流传极广的陕北民歌里唱道:“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有一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很火,在这些文艺作品中,似乎过年的灯笼都是用来挂的。而在山东庄,灯笼都是用来挑的,小孩子晚上挑了灯笼上街,满街都是明晃晃红彤彤的流动的灯火。

  小孩子除夕晚要挑灯笼上街,这算是试挑,展示一下而已,转一圈就回来,到正月十四晚上,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开始,这才是小孩子们挑灯笼的正式时间。天刚擦黑,孩子们就催着下饺子。匆匆吃过晚饭,他们穿着新作的衣帽,点燃了灯笼里的红蜡烛,就兴冲冲的出门了。出门的时候嘴里念念有词,要说:“灯笼灯笼喵吆”。这“喵吆”来自一辈辈的口口相传,是什么意思无人能说明白。但这“喵吆”却是一声号令,听到的小朋友会也唱着“灯笼灯笼喵吆”,相继举着光闪闪红艳艳的吉庆之物夺门而出,一盏两盏,三团五团,刚才还漆黑的街道霎时被舞动的火龙照得通亮,欢呼,跳跃,比拼——火在巡游,光在摇曳,这样的活动连续三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晚上是挑灯笼巡游狂欢的最后一幕,游戏的尾声是碰灯笼。蜡烛快要燃尽时就挑着灯笼,恣意地寻找对手相碰。这是传统,被碰者乐呵呵的举灯笼应战。碰来碰去,灯笼里跳动的火焰引燃了外面包裹的绸布或红纸,称为“烀了”。烀了是好彩头,不烀不吉利,不烀了不散场,这便是讲究。

  当年,山东人举家西进,是推着独轮车来到陕西的。因山高水远,日夜兼程,有的人就用木头做一装置,内放油碗、灯芯,外糊灯罩,夜里点着,照明引路。来到陕西之后,人们根据来陕路上的经历,制作出了地轱辘灯。地轱辘灯最初系为孩子们制作的玩具,同样在元宵节后推灯互碰,但后来发展为社火表演。灯形也由原来的简陋单灯,变成石榴形、花瓶形、宝塔形等多层多样,每层灯下,都有可以转动的轱辘;灯车转动起来,流苏飞飘,七彩夺目。

  地车轱辘灯表演程式多样:用山东鼓调敲打开场锣鼓,然后车轱辘灯闪亮登场,圆场、交叉、列队……挑担人时走时停;特色社火表演将“闯关中”百姓艰难前行,追寻希望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地车轱辘灯的制作技艺,现已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闹过社火,看罢花灯,元宵节给新春庆祝活动打上句号,欢快喧闹的日子就该结束了。可仿佛是意犹未尽,家乡有旧俗,正月十六还要馇巧巧饭。馇乃方言,熬或煮之意,做饭时边煮边搅,就为“馇饭”。

  馇巧巧饭一俗在多地已经鲜见,但还存在于年长者的记忆里。馇巧巧饭,这是女孩子间的私密活动。

  每年正月十六的晚上,年龄相仿、关系密切的女孩子都要聚在一起,馇巧巧饭。做这种饭讲究用黄米,如无黄米,也可用玉米糁或红豆等代替。馇饭的糁子或豆要由各家凑起,参与者人人有份,每年轮流做东。等天黑人声静,月上柳梢头之时,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边烧火馇饭,一边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萝卜或白菜帮等物制作袖珍生活用品。把这些即时制作的象征性用品如剪刀、算盘珠、笔等分别放在碗底,也可放豆腐、酸石榴籽、肉等,待饭熬好后舀入碗中。此乃巧巧饭的特别之处:碗里藏着故事。等一切就绪,摆上炕桌,大家围坐一起,开始喝饭。

  无论喝到什么都是有说词的。碗里喝出算盘珠,是说这个女孩子过日子会精打细算,喝出剪刀则意味着针线活好,喝出豆腐者大家会说她福星高照。酸石榴籽则略带贬义,喝到者被认为好打扮,爱争风吃醋。如果碗里有肉也不是很好,被认为胆小懦弱,容易受欺负。借巧巧饭以观性格及未来,这是年龄较小的女孩子间玩的一种游戏。

  男孩子们不参与馇巧巧饭,但也有自己的活动,那就是“烤火”。到了夜晚,各人从自己家带上一抱干柴,在村头空旷处集成一堆,等人到齐时,燃起熊熊的火焰。火烧得越旺,则说明新的一年里日子越红火。这时,一些调皮的孩子会从火堆上来回跨越,以显示行动敏捷,胆魄过人,弱者则伸着小手对着火光挥舞,还要不停的转身,烤了前胸再烤身后,嘴里念念有词:“烤烤脸,不长癣,烤烤腚,不生病……”据老人说,以前烤火要烧柏树枝,叫“烤柏龄火”,谐音“百灵”,有祛病消灾、百试百灵之意。

  “烤百灵火”是自山东老家沿袭而来的民俗,到了西北地区,到了陕西,也有与之相似的民俗,那就是“燎疳”,临近的富平县称“燎桑”。同样是正月里烤火,但各地日期不尽相同。而“乞巧”本是七夕之俗,馇巧巧饭与其时间不同,用意却颇为类似,都是女儿们敞开心扉,展示自己,尽情倾诉心愿的游戏。而今,无论是女孩子的馇巧巧饭,还是男孩子的烤百灵火,都已渐行渐远,但那有趣动人的情景,却长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盘点山东端午习俗:邹平早起饮酒一杯 传说可避邪

下一篇:山东这个古村落被誉为“滨州小成都”耗资5亿知道的人却不多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