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文娱频道

2023-05-11 15:22分类: 山东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当你和家人一起除夕守岁、辞旧迎新时,你知不知道,春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经历过哪些演变?或许你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还略知一二,而身为一个中国人,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你应该多一些了解。不论时代如何转变,别忘了我们一脉相承的传统、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地请来一批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和专家在线访谈,为大家追溯传统、解读春节。

  【特邀嘉宾:陈泳超】春节从传统来说应该从冬至节就开始了,冬至是小年,现在我们经常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算起。除夕有吃年夜饭、祭祖;大年初一放爆竹、拜访长辈;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像初五是迎财神等等,习俗很多,各地差别很大,这些习俗在时间先后的排列顺序上是没有必然的规律的,主要的只是约定俗成,你一定要追究它的根据的话,有的也能说出一些道理来。比如说初一拜访一般是父系的亲属,初二回娘家就是母系的亲属,初五为什么迎财神呢?因为一般以前从初五开始,各行各业又重新开始营业了,开业的话,总是希望生意兴隆。

  【特邀嘉宾:苑利】严格来讲,春节是个过程,而不是现在从初一到初五这几天,从时间看,最早的腊月初一,乞丐们要跳灶王。他们三五成群扮成灶公灶婆,到别人家门口说吉祥话乞钱,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三灶王升天。腊月初八,又名成道节,最早源于腊月祭祖,腊八粥习俗就是这一天的东西。过了腊八便开始采购年货,要扫房子、贴窗花。腊月二十三祭灶,要往旧的灶王爷的嘴上抹一些灶糖,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腊月二十五要吃粥,有的地方还要将红豆粥抹在门上,据说这样可以避邪。除夕就开始贴春联,贴门神,做年夜饭,包饺子,守岁。在初夕之前店铺都去收帐,过了除夕就不能做了。初一祭祖,迎喜神到各家去拜年,放炮;初二结婚的媳妇回娘家,初三传说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地上撒米、撒盐给老鼠吃。初四是接神、迎神。正月十五看花灯。这种习俗的成形至少在唐代就已经非常成形了。

  【特邀嘉宾:苑利】春节实际是从汉代开始定型的,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春节的主要因素在汉代基本上都有了。而在汉代之前,春节习俗和现在的差别还是有一些的。如当时守岁要在院子里点上篝火,用以驱鬼,这种习俗到后来就不多了。到了唐宋,城市发展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春节习俗渐渐由驱鬼向娱乐方向发展,而且调剂人际关系的功能也变得更加明晰。如宋代有一个人叫孟元老,他写过一本书叫《东京梦华录》里面就写到:正月初一在宫廷要举行团拜,团拜的参加者是皇帝、大臣、各国的大使。皇帝是想以此来拉近和各国之间的关系,而且当时在春节期间还有舞场、歌馆也就是现在的卡拉OK,当时还有了到饭店吃年饭的习俗,可见他的娱乐成分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春节习俗发生了很多明显的变化,有许多人认为祭祖是迷信,被取消了,如放鞭炮等等也由于行政的干预被制止了。再如从二十世纪初,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所谓的春节,这无疑中又削弱了传统春节的文化地位。这些通过行动干预的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应该说是很重的,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现在我们过年的许多习俗,大都可追溯到汉代。如贴门神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当然当时的门神不是现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没钱的人家就用两块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挂在门上,鬼就不敢来了。古人认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除了放门神,还有挂苇索,也就是草绳子。绳子能捆人,自然在人们的理解中也能捆鬼,所以鬼怕绳子。另外就是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热爆炸,认为这样可以驱鬼。在宫廷中还要跳傩舞来驱鬼。这些风俗在很长时间内--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除夕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在《晋书》中,甚至记载有放犯人回家过年的故事。亲人团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守岁。实际追其原始目的,也是怕鬼神来骚扰。人们为求平安,不但一夜不睡,还有满院子点上篝火,避免鬼怪的袭扰。在晋代,随着医药学的发达,引人瞩目,世面上还出现过一种躲避鬼怪的丸药“却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总之,历史上的春节或者说早期的春节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而现在的春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联络人际关系,这是春节演变的一般规律。

  【网络主持人】从“过年”的内容与方式来反观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有沧海桑田、恍若隔世之感。经济发展了,市场繁荣了,物资充足了,百姓生活红火了。但遗憾的是,时下的“年味”似乎淡了。人们不再忙吃忙喝,忙贴年画门神,忙杀猪,忙做豆腐、蒸年糕。很多人都感叹“过年怎么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专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特邀嘉宾:陈连山】这种说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可是,我们应该追问:这种状况是怎么产生的?谁破坏了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危机。比如,放鞭炮是过去非常重要的辞旧迎新活动,在人口密度不大的农业社会中,其危险性也不高(爆炸力和伤害范围)。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其爆炸力大增,伤害可能性大增,所以在许多大城市遭到禁放,或限放。可是,禁放也破坏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连钟敬文先生也说:“听不到鞭炮声,春节就不象春节了。”又比如:过去生活水平差,供应差,春节吃肉穿新衣,非常高兴。现在条件好了,天天吃肉,天天穿新衣,春节作为最大节日的突出特征不再明显。容易让人觉得“没意思”。

  第二方面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又例如:春节祭神祭祖,都被贬斥为封建迷信,这就使得人们无法正常表达严肃的神圣的感情。结果,春节似乎只能是纯粹娱乐,看电视--这是我批评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根本原因。春节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

  【特邀嘉宾:万建中】现在过年的气氛没有过去浓厚,这是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很多,首先,过去过年的一些功能和事象已经消失了,诸如祭祖、守岁、贴门神等,放鞭炮也被禁止了。过年事象的减少,导致过年功能和意蕴的单一。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原先只有在过年期间才能吃到的食物和穿的新衣,现在平时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过年情结。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广东人拜山山东人斗鸡蛋各省清明节都有什么习俗?

下一篇:闯关东的山东人究竟有没有保留自己的方言和习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