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曾经富庶的山东为什么在近代发展缓慢?山东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2023-04-27 07:53分类: 山东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天的山东不仅是沃野千里的农业重镇,更是华北深入海洋的前哨,还有着丰厚的齐鲁文化积淀。产业的多样化带来了稳定的增长,把这个省推上了中国经济总量前三大省的宝座。

  在华北平原南北摆动的黄河,限定了山东的大致范围而山东内部以沂蒙山脉为核心又分为多个板块这四块相对分隔的地理板块由于地势的不同,可能面对的自然灾害也大不相同。鲁西北常年饱受黄河肆虐的困扰,正是由于黄河变道凡走南线入渤海,基本上就会干扰鲁西北平原的大片地区,这也让鲁西北的全面开发始终有困难。这也是为什么齐国的首都,只能设在平原和山地交接的昌乐、临淄两地,而非更肥沃的平原地带上的原因。

  山东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从地理上观察分析,其实山东是一个相当割裂的省份。位于今天山东中部的沂蒙山脉,从横向切开了这个省份,让鲁西北和鲁西南这两块区域各自进化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而这两者的典型代表就是善于经商的齐国和善于搞文化工程的鲁国了,而这也是现在这两个地区人民文化认同的差异。

  春秋时期山东诸侯实力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齐国和鲁国就沿着山东诸山地纷纷修建长城,两国在此区域长期拉锯。而五莲山附近的鲁东南、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又是独立的地理板块,对齐鲁文化也不完全认同,在历史上经常成为南北争雄的拉拢对象,一直到现代对全省的认同也并不充分。

  三山一水六分田,其实说是山,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带,即使最高峰泰山1532.7米,在其他山区密布的省份,根本不值一提,之所以泰山如此出名,完全是由于帝王封禅加持作用以及附近区域缺乏名山的缘故。

  山东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临淄、定陶、亢父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

  其实山东半岛除了工商业发达的齐国和崇尚礼教的鲁国外,还有一个诸侯国值得一提,那就是定都陶丘的曹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丘与现在不同,陶丘当时可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全国性经济都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而相助勾践灭吴的一代名士范蠡,就在功成后辗转来到陶丘,化名鸱夷子皮在此定居经商,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世人也尊其为“陶朱公”和“商祖”。范蠡之所以定居定陶,其实就是看中了陶丘,居天下之中便于互通有无的地理位置。

  由此可见古代山东是多么富庶和兴旺了,而正是由于山东素有重商传统,所以山东半岛才能成为中国首个开展海洋贸易的省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商人就将齐国著名的冠带衣履、丝绸等产品,沿着近海航线远销至朝鲜半岛,甚至还抵达了日本列岛。这点可以从近些年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大量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商品就可以看出来。

  而正是由于山东的富庶和强大的实力,秦汉时期的帝国中央才担心忧虑,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试图削弱山东诸侯的实力,以免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比如汉文帝就曾采纳名臣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了。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争频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缺乏治理经验,为了生存,至少几百万北方人民迁徙往南方、东方,在离开后这些民众再也没有回来了,这也是山东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移民,也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了。

  到了隋唐时期,山东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南道。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唐代兖州的镜花绫、青州的仙纹绫,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而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及五代时期,战乱再次又致使山东经济发展再次跌落。

  而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北宋和金朝的权力阶层对百姓长期压制剥削,尤其是在建炎南渡以后,由于金朝掌权者贪腐和不注重民生问题,再加上蒙古人不断侵扰及野蛮统治,让山东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出现滞退现象。

  而到了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了。不过由于明代统治阶级注重发展民生,在政府有效的管理下以及京杭大运河途径山东,在漕运和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山东迅速繁荣起来。

  不过可惜的是,从明代中期到清代末年,由于冰河期的到来以及黄河多次改道、旱灾蝗灾、海侵潮灾、地震频发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下,

  更何况当时清政府正处内忧外患之间,根本没有精力和财力照顾山东的灾民,山东人只能设法外出自救了。致使山东民众再次外逃,其中的最著名的就是始自清康熙年间的闯关东了。

  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黄河水灾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咸丰五年(1855年)发生的铜瓦厢决口了。在黄河铜瓦厢决堤之后,山东人闯关东的情况再次加剧,此时正好赶上清朝决定移民实边东北,山东人闯关东迎来了一次高潮。

  其实在这个时期,山东人逃难不一定都要跑这么远,东北地区也不是山东灾民唯一的选择。据考据,有大量山东民众在此期间南下西去。

  当时的清政府也知道山东灾情的严重性,在进行向东北移民实边的同时,也鼓励山东难民南下,并调节争抢无主荒地时发生的纠纷。为此清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湖田局,划定各家边界并按田亩收税。

  其实这也是晚清衰落的一个侧面写照:因为按照清初老祖宗的赈灾方式,对这些难民非但不能抽税,甚至还应该放粮救济。

  其实主张疏导山东难民南下开垦荒地的,还有一个主要推手,那就是李中堂了。而至于山东难民西进的现象,则主要出现在民国之后。势力盘根错节、内部纷争不断的民国政府,对黄河的治理比之清代仍然没有什么改进,黄河在运河和小清河之间的来回摇摆还是对鲁西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此前在陕西附近区域,还有山东移民建立的村落,当地人多称其为“山东村”或“山东庄”。不过目前已经消失殆尽了。

  其实帮助山东灾民外出避难的,与清末时期的开国也脱不了关系。虽说西方列强用武力砸开了中国的国门,可也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技,随着铁路在中国遍地开发,发达的铁路运输业,也成为了部分山东灾民们外迁避免的首选。

  而南方的大城市也深深吸引着一些更想见世面的移民。据当时上海当局的报告,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山东籍居民在1910年到1935年的25年间翻了12倍。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抵达上海,完全得益于津浦铁路的开通(起初清政府是打算沿着京杭大运河沿线修建铁路的,也就是被迫下马的津镇铁路,后来在英国人的干预下,经过徐州后不再南下,而是往西南安徽方向驶去,抵达皖中后再次回到江苏。皖北重镇蚌埠也因为这条铁路,从一个昔日的小渔村迅速转变成当时淮河流域最繁华的城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条受外部势力影响干预的津浦铁路,真的拯救了不少中国人的身家性命。

  不过不是所有山东人都逃往外乡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山东胶东诸多新开埠的城市了,而不再愿意跨海迁到东北以及外乡的山东人,便在此落脚。而这些人数代繁衍生息后,也成为了胶东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山东随着高铁、电商时代的到来,已经变得繁荣富庶了,成为了中国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省份了。目前已经很难看出当年被黄泛和海侵骚扰的山东,以颓废荒芜的面孔来面对世人了。比如前段时间著名的山东曹县666我的宝贝、15年不涨价的山东拉面哥等热梗,也再次将全国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山东。

  现如今的山东,也从昔日一个人口净输出的省份,变成了吸引华北资源和人力的黄金地带。虽然鲁西和胶东两大板块的发展水平仍然有差距,可人们至少已经不用像祖先一样对自然灾害感到心惊胆战了。全力投入发展的山东,前途终将不可限量。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张新刚新书分享会:从一份两千年前的记录看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一篇:城市24小时 跑赢全国东北全面回暖了?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