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枣庄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23-04-26 02:31分类: 山东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枣庄经济发展突出工业强市、外向带动、民营经济、项目建设等工作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获得了快速、稳步、健康发展,圆满完成了从“七五”到“十五”的四个五年计划。“七五”期间,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协调发展农业、工业和轻重工业,扩大对外开放。199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3亿元,比1980增长2.01倍,平均递增11.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620元增加到1566元,工农业总产值103.29亿元,增长2.82倍,年均递增14.3%。“八五”期间,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8.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27元。“九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48.8亿元,与1990年比翻了三番。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10.9%、12.9%,人均生产总值6971元,年均增长9.4%。“十五”时期,是二十一世纪和新千年纪元的开端,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民营经济和科教兴市的战略,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亿元,是2000年的2.5倍,是1986年的23.78倍,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1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6.3亿元。经济结构更为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6.7﹕49.5﹕33.8,调整为2005年9.6﹕63.9﹕26.5。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临枣铁路、临枣高速公路、十里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1.68亿立方米庄里水库、枣庄港等一些重大项目正在加紧筹备。

  历史上枣庄煤炭工业发达,但其它工业基础比较薄弱。60年代至70年代初,加快发展纺织、机械、化工、橡胶、造纸、建材等行业,相继建成一些国营现代化大型骨干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以市场为导向,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企业改组、联合和兼并,发展企业集团,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全市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崛起,形成了以煤化工为主导,以煤炭、建材、纺织、机械电子、食品、造纸等为支柱产业,以煤和煤化工、建材系列、机电系列、纺织系列、造纸及纸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产业链的工业经济体系。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纺织、机电、食品、造纸8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工业生产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02.9亿元,企业发展到958家,其中纯国有企业28家,集体企业81家,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171家,私营企业631家,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45家,其它类型企业2家。主要产品鲁宏牌水泥、喜鹊牌碳酸钾、T字牌数控机床等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民营经济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纳税额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2.2%。

  枣庄有鲁南粮仓之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是国家商品粮基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区和淮海经济区的示范区之一。1978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作物生产主要是以集体生产管理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1980年开始,在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和进行耕作制度改革,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粮食生产中大力实施优质粮食生产工程,搞好生产开发。从1985年至2005年,枣庄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至1991年,为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普及阶段。在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重点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同时由于农村改革带来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2年至1997年,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农业生产在已基本解决主要农产品的总量问题之后,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开始起步,农民收入快速回升,粮食总产创历史纪录。1996、1997年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184.7万吨、180.1万吨,是历史上两个高产年。1998年至2005年,小康建设阶段。农业经济体制进一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特色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成就辉煌。2005年,全市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畜牧、水产、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了具有发展潜力和辐射功能的5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各类农产品生产企业达720多家,建设了48处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示范乡镇,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145.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达118个,创建了147个文明生态村,全市粮食单产424公斤,列全省之首。滕州市2004年、2005年连续被评为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林、牧、副、渔各业也有很大发展。2005年林、牧、副、渔总产值达到62.7亿元,比1985年16.57亿元增长2.7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山东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1元,比1985年425元增长9倍,实现了小康阶段性目标。

  枣庄也是中国著名的果品蔬菜基地。果品生产久负盛名,大红枣是枣庄一大特产。历史上全市果品生产主要在山区,明代这里就有“山居之民千树枣”之说。如今,全市有优质梨、桃、李、樱桃、石榴、葡萄、板栗、大枣、核桃、苹果十大林果生产基地。峄城区为“中国石榴之乡”、山亭区火樱桃为“江北春果第一枝”。枣庄蔬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枣庄作为山东的南菜园,2005年,全市万亩蔬菜基地30个共100多万亩。峄城区古邵和薛城区周营,滕州市的界河、龙阳、姜屯、大坞等乡镇,是全国著名的“芸豆之乡”、“马铃薯之乡”和无公害蔬菜基地。

  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事业发展迅速。枣庄市主要水利设施多建上世纪于60、70年代,始建标准低、质量差、隐患多。进入80年代后,加强河道治理,对水库除险加固。1986年至2005年,全市共治理河道140余公里,其中达到四化堤防70余公里。全市建有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130座,库容量5.4亿立方米。农业机械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到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值达到1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9.2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3.57万台、53.4万千瓦,农用运输汽车3.38万辆,小麦联合收割机3262台,玉米联合收割机、桔杆还田机分别拥有164台和206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山东道教文化发祥地“走红”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下一篇:山东淄博的烧烤凭啥能够在短时间内火爆全网让国人慕名而去呢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