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种养结合+优选优育”内蒙古商都县因地制宜壮大集体经济

2023-04-18 20:46分类: 河南景点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因地制宜,运用衔接期资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在稳步增加脱贫人口收入的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今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乌兰察布市年平均气温在4.3℃左右,无霜期95—145天。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之间,冬寒少雪,春燥多风。曾经流传着“地上无草(干旱),地下无宝(矿产少)”这样的谚语。对农业来讲,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寒冷干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仅适合马铃薯、甜菜、燕麦、荞麦、青贮玉米和饲用高粱等作物的生长。

  乌兰察布市农业产出的现状,可直观与海南省和同为地级市的河南新乡市对比下:乌兰察布市优势是总面积大,是海南省的1.54倍,新乡市的6.6倍。截至2021年底,乌兰察布市常住人口仅有165.95万人;海南省常住人口1020.46万人;新乡市常住人口617.1万。

  乌兰察布市耕地面积140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50万亩,旱地1050万亩。海南省耕地730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79万亩(其它是更好的水田)。新乡市耕地面积684万亩,其中水浇地618万亩。以种植小麦为例,乌兰察布市水浇地平均亩产750斤,旱地平均亩产仅80斤,一年一熟。海南省水浇地平均亩产700斤,一年三熟。新乡市水浇地平均亩产1000斤以上,一年一熟。

  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富强表示,与其他省市不一样,乌兰察布市因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样的农业项目成本会更高,很难吸引农业企业大型投资进驻。因此,多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落在壮大自身方面,也就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既可以在村集体的带领下形成相对强的农牧业规模和实力,又可以保值增值集体资产,有能力对重点帮扶。

  商都县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常住人口17.4万人,是乌兰察布市的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作为乌兰察布市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商都县结合每个村镇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老天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乌兰察布市在种植上也有优势,降水集中在7—9月,与马铃薯的块茎膨大期正好吻合,种植效益比小麦、玉米高30%以上。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已成为乌兰察布最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城市就业、财政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据了解,商都县在发展马铃薯种业上极具优势。

  优势必然能够吸引企业关注。我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设立在商都。这是一个集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种薯繁育、全粉生产、马铃薯主食研发生产以及种薯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鲜食和加工兼用型希森6号新品种在2017和2018连续两年创造了世界单产记录。

  商都县乡村振兴局为让脱贫人口精准受益,把希森这样的龙头企业与脱贫农牧民利益联结起来,从2019年开始与其合作共建“日光温棚”,形成“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日光温棚”设置农业属于集体资产,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在保值增值的同时,也满足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需求。

  以商都县七台镇板村为例,其曾是全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9年流转土地240亩,投资450万元,建起“日光温棚”107座(每座占地1亩),租赁给脱贫户繁育希森公司的原原种。每座大棚年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村集体每座大棚收取年租赁费3500元。扣除土地流转费用3.84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33.7万元。

  46岁的承包户乔建义是个残疾人,家有四口人,脱贫户。最初一年试探性的承包了两个棚,收益3.4万,随后承包到了5个棚,彻底脱贫。

  目前“日光温棚”供不应求,板村二期规划拟新建大棚454座。建成后按每户种植2个大棚计算,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且能带动本村及周边300人长期在家门口务工。

  商都县小海子镇李家村,这里的户籍人口1012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95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户132人;边缘户19人;低保户205人;特困供养9户,共9人。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接近60岁。可以说李家村人口构成除了老龄化外,还存在弱劳动力状况,高技术类智能化类的新型产业基本无法推动。但却是传统的养牛村,有丰富的经验和场所,即便年老体弱,在自己院子养牛还能胜任。

  经过估算,10亩水浇地的年纯收入仅有2000元。如果用来种植玉米和饲草,产出足够饲养一头肉牛,这样种养结合每年纯收入最少是5000元。因此,李家村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衔接资金购入优质基础母牛,购回的母牛属村集体财产,农户自愿以租赁的方式进行养殖,村集体向贫困户收取母牛收购价的5%、一般户收取收购价的7%作为租金,产下牛犊归农户所有,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赢。

  2022年,李家村共引进优质西蒙特尔基础母牛154头,发展养殖户65户,2022年生产牛犊78头,收益合计达66.3万余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2万元。2022年,李家村脱贫人口纯收入提高了10.88%。

  为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李家村在引进上采取了招投标,通过市场调查甄选更有经济价值的优质肉牛品种。并给每头牛上了两个保险,防止集体财产损失。还在确认每户饲养能力上把关,每户最多租赁3头牛,租赁期3年。做到定期监督和核查,随时为村民解决问题。

  商都县三大顷乡董家村是2020年度国家乡村振兴定点观测村。全村耕地面积9938亩,其中水浇地1540亩。水浇地比例低,种植收入少,这也是该地区外流人口较多的原因。

  好在董家村周边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阿尔泰七台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京津冀的观星爱好者。还紧邻大石架石林地质公园、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因此,董家村根据自身优势,决定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2021年底开始,在尊重农牧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前提下,对村内34处村民住房(其中常住26户)进行改造升级,配套进行院落硬化、环境绿化、美化提升工程。项目建成后能同时接待游客34户。

  董家村民宿区今年基本建成,预计在6月份能迎来第一批游客。据其中一户的女主人介绍,她一家三口儿,儿子上大学还没参加工作。去年家庭收入包括:担任护林员公益岗位,年收入4000元;家里10几亩土地流转费用是1900元;养羊一年卖了20只羊羔,每只600元合计收入24000元;种植马铃薯等作物的收入大概6000元。辛辛苦苦一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0元左右。如今村集体运用衔接资金,将她家院中的一间房改造成了民宿,产权和村集体各占一半。收益按比例“村集体+公司+农户”分配。预计在4个月左右的旅游期内,每年纯收入能达到8000元以上。日子会越来越好。

  因地制宜的引入产业,才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方向。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薛勇对商都县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一向支持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提升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和水平。今后将稳步推进商都县乡村振兴项目落实,为全面完成衔接期工作进一步助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河南十大景点排行榜小编给游客推荐:河南旅游景点排名前十!

下一篇:从实物工作量看“十大战略”调研行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