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鄉村旅游這邊風景正好

2023-04-25 14:57分类: 河北美食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游是一個重要渠道。”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發展鄉村旅游指明了方向。

  鄉村是人類文明的根基所在,鄉村的魅力在於它不同於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態、錯落美。

  山西的農村,不僅有優美的田園風光、恬靜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物質遺存、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鄉村文明,更集聚了全省70%的旅游資源,自然與歷史輝映、風景與人文交融,發展鄉村旅游得天獨厚。近年來,我省加速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出台標准、評定示范村、進行人員培訓……各地發展鄉村旅游熱情高漲。

  村庄美了,游客來了,村民素質提高了、腰包鼓了,農村多元經營產業融合起步了,鄉村旅游的帶動作用凸顯。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把鄉村旅游作為推進全域旅游和打造三大板塊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通制約發展的痛點堵點,穩步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

  全面推開300個旅游扶貧示范村建設,發布鄉村旅游示范村等級劃分與評價、“三個人家”基本要求與評價兩個標准,評定全省首批100個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評定175個“三個人家”,完善鄉村旅游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品牌,建設黃河、長城、太行三條一號旅游公路及“0km”標志文化驛站,先后培訓鄉村旅游扶貧等人員6000余人次……我省鄉村旅游軟硬件實力持續增強,示范引領作用凸顯,鄉村面貌發生巨變。

  初秋清晨,時而歡快、時而舒緩的歌聲從古老的院落傳出,打破山的寧靜,蕩漾在鄉寧縣雲丘山塔爾坡村的綠水青山間。

  一首民歌《摘花椒》,讓祖籍山西的蘇州游客董福廣聽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跟著輕輕哼唱。“家鄉的民歌伴我長大,哪怕出門在外,獨特的曲調也能讓人一聽便知:哦,山西老鄉啊!”闊別故土20年,重回山西的他再次聽到親切的鄉音,和“原住民”面對面交流,不禁感嘆:這就是鄉愁,這才是原汁原味的鄉村游。

  唱歌的“原住民”是67歲的光水英。她和老伴一起,在古宅裡守護著大山深處這個1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游客累了,可以在她家歇個腳,聽一曲原生態民歌,吃一碗農家手擀面。

  像塔爾坡村這樣的古村落,雲丘山景區有11座,依然傳承著千年的民俗文化、婚俗、皮影戲,以及古法作業的織布坊、染坊、鐵匠鋪。

  夕陽暖照,龍門河水潺潺流淌,干完農活的村民走在斑駁的石板路上,有說有笑走向家的方向……新村與古村落遙相呼應,成為晉中市后溝古村的亮麗風景。

  后溝古村的“本色”,就在於它是“農耕文化活化石”。但世代居住於此的村民要建房、買車,過現代生活,破壞了古村的原汁原味。對此,景區用全新方案——產權置換,解決沖突矛盾。於是,古村外1公裡建起新村,114套單元樓別墅,置換舊村裡70余套院落產權,民間藝人和經典院落的老人仍住在古村。就這樣,古村的建筑、生活方式、民俗民情得到完整保護,村民們笑逐顏開。

  近年來,我省力推鄉村旅游發展,一手抓硬環境建設,一手抓軟環境優化,為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游格局奠定基礎。

  “我們從哪裡來?黃種人的起源在哪裡?”今年夏天,太原學生梁梓軒的丁村研學之旅豐富多彩,走進廣袤田野,體驗考古人類起源﹔坐在土布作坊,感受傳統制造工序﹔來到體驗課堂,制作木版年畫……

  一村兩國寶——丁村遺址和丁村民宅,是丁村人的驕傲,也是丁村發展的最大優勢。

  “現在,我們正積極謀劃新旅游路徑,搶抓研學旅行政策機遇,讓‘國寶’賦能,推動鄉村旅游火起來。”打造丁村文旅品牌,是村黨支部書記丁文濤多年的夢想。他帶領村“兩委”班子落實“支部+合作社+農戶”文旅規劃,成立全省首家鄉村旅游合作社,辦農家樂、搞研學旅行、開特色培訓班,帶動50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3500余元。

  借助石評梅的影響力,陽泉市小河村依托文物古建、名人典故發展鄉村旅游。村黨支部書記周向陽帶領干部群眾重拾打造斜深井的勁頭,全員上陣抓發展,去年小河村實現人均年收入9000元。

  當前,我省正鎖定鄉村旅游主題,深挖厚重資源,打造十大鄉村旅游路徑,觀光休閑、文物古建、古村民宿、文化遺產、名人典故、紅色文化、名吃特產、生態康養、農俗體驗、研學科考,每一種類型都底蘊深厚精彩紛呈。各地依托資源優勢,借鑒成熟經驗,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宜業、宜居、宜游、宜購、宜養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嶺回村、馬泉溝村、王炭咀村、文堂村、西村、飛嶺村、甘泉井村、東開張村、桃林溝村、河北村……一個個魅力鄉村脫穎而出。

  去年,大寨村、賈家庄村、娘子關村、振興村、宋家溝村、司徒村、橫坡村、坂兒上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這些,不僅是我省殷實鄉村旅游“家底”的一角,更是山西文旅融合魅力長卷中的幾筆。

  如今的山西鄉村,處處美景引人入勝,縷縷鄉愁動人情懷。隨之發展壯大的鄉村旅游業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指數、整體素質,更多村民走上“掙旅游錢,吃旅游飯”的致富路。

  今年國慶假期,太原市民武洪駕車從市區出發,駛入繞城高速,轉入青銀高速,沿石家庄方向行駛,在娘子關出口下高速,駛入葦舊線,轉省道,到達陽泉市娘子關村。

  娘子關村,是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途經的一個“點”。剛進村,武洪就被一陣香味吸引。路邊,村民高子紅正在制作特色小吃——壓餅,餅薄如紙,入口即化。壓餅大有來頭,千百年來,山泉水“調皮”穿村入戶,利用獨特資源,當地建起24台巨型水磨。自此,水磨轟隆聲不絕於耳,水磨面的香甜味隨風飄散開來,村裡人沿街開店設鋪,迎接八方來客。

  頭頂葡萄架,石橋下流水叮咚,親友小聚品茶賞月。夜宿民宿一號院,武洪陶醉在“人在水上住,清泉屋下流”的美景裡。

  “曾經,村裡交通不便,拉煤車穿村而過,煤粉飛揚,真的很煞風景。”村黨支部書記楊文寶說,噪聲、尾氣、粉塵,讓“水上人家”打了折扣。受益於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和國道307、207線以及繞城改線等工程,娘子關村舊貌換了新顏。目前,娘子關村周邊省道、國道、高速公路、鐵路、旅游專線密布,交通十分便捷,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過萬元。

  黃河、長城、太行三條一號旅游公路是我省打造三大旅游板塊、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性基礎性工程。國慶期間,三個“0km”標志文化驛站開門迎客,將旅游公路和公路旅游融合起來,游客紛紛贊嘆:“山西又多了旅游打卡地。”

  古建廟宇,千年古槐,還有王莽趕劉秀的故事,無論自然風光還是人文煙火氣,陽泉市甘泉井村總能讓游客興致盎然。借鄉村振興和建設三大旅游板塊機遇,村黨支部引導合作社、農戶,搞起果蔬基地、櫻桃採摘等農業體驗項目,把庄稼“種”成了風景。周邊8個村紛紛來“取經”,以“1+8”模式抱團發展。京昆高速的開通和太行一號公路的建設,更為當地帶來人氣財氣,村子與周邊地區合作,連接玉皇洞、娘子關村,打造全域旅游線路,“大景帶小景、美景串成線、區區景互通”的整體成效顯現。

  長城一號旅游公路串聯起左雲、新榮、陽高、天鎮四地170個村。以路為節點,“一帶一區一基地三個園”集長城文化、民族融合、軍事戰爭、紅色革命、古建遺存於一體的長城特色文化圈構想逐漸清晰。得勝堡、守口堡、鎮邊堡、李二口村的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行進在長城一號公路上,蜿蜒曲折的公路、高低起伏的古長城迎面而來,恍如時空旅行。天鎮縣李二口村就在路邊的明長城腳下。縣文旅局局長原存柱介紹:“通路前的李二口村是個窯洞破房臟亂差、缺水少地靠天吃飯的貧困村。現在,李二口村依托二郎山、古長城、樺門堡等資源已成為沿線17個村發展鄉村旅游的領頭羊。村民也靠鄉村旅游實現了收入增長全覆蓋,去年人均收入超萬元。”

  晉城市高質高效推進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建設,布局“0km”標志文化驛站,打造“此生必行”旅游公路。

  太原市230公裡的東西山旅游公路“握手”,沿線160多處人文景觀、4處國家級傳統村落、6處農業旅游點、17個城郊森林公園連為一體,成為市民出游打卡地。

  截至今年9月,三條一號旅游公路已建成2883公裡,串聯起沿線66個A級以上景區、130處非A級旅游資源,大大小小的村落、農家樂、景區點如粒粒明珠分布在公路沿途,串聯起以觀光、康養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美景,也串起了沿線村民的致富夢。

  今年夏天,太原市婁煩縣新庄村美美公社游客不斷。10歲的張懿軒和父母專程趕來,白天看風景,晚上參加篝火晚會,入夜,躺在森林花叢中的星空屋,眺望滿天星辰。

  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地處偏遠、資源匱乏、沒有企業,年輕人外出打工,有362戶人家的小村庄隻剩老弱病殘,靠種土豆玉米維持生計。

  很快,有機農業成為第一個落地項目,風生水起。接著,另一個寶藏被發現——無霾的潔淨空氣、難得的滿天繁星。“這就是賣點!山水宜人,非常適合城裡人來安靜地學習、小住。”美美公社負責人石振婁一個簡單的初心,讓教育文創產業落地。人流增大,消費增加,於是,村裡搞起鄉村旅游。手工坊、農田體驗、青少年營地等,成為城市人“微度假、慢生活”的康養旅游目的地。至此,新庄村量身定制的“第三產業致富圖”躍然眼前,有機農業、教育文創、鄉村旅游並駕齊驅。2019年以來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減至1戶。

  近年來,鄉村旅游扶貧在脫貧致富的舞台上唱著重頭戲,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新抓手。從農家樂、民宿到文旅體驗,新業態不斷成長,為一個個村庄注入活力,越來越多的農民腰包鼓了起來。

  運城市嶺回村盛產山桃樹,圍繞桃花,村裡經營餐飲、民宿、農家樂,銷售農副產品,每年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商業攤點300家,帶動貧困戶100余戶,人均增收2000余元。大山裡的馬泉溝村靠漫山紅葉和水化柿子,搞起文化旅游節,其間日均游客超2000人,貧困戶開起了農家樂,逐步脫貧。

  每到傍晚,運城近郊的嵐山根裡最愜意的時光到了。夕陽余暉仍在,晚風陣陣溫柔。這時候的街巷,比白天還熱鬧,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香味四溢的小吃,濃濃的市井氣息扑面而來,本地的,外地的,人們涌入嵐山根,感受煙火味。

  王嵐,嵐山根創始人。借鑒陝西“袁家村”的成功經驗,硬是在荒灘上,造出一個古風古貌的“繁華城”,一個熱門的旅游點。現在,這裡業興財聚,每天吸引上萬名游客前來消費。嵐山根火了,老板、商戶、村民的荷包也越來越鼓了。

  汪世昌,台灣人,去年把最地道的士林夜市帶到嵐山根,裝修、美食、文創,全按台灣風格呈現。3年前,隻一初見,汪世昌就被運城的文旅資源和嵐山根的運營模式吸引,於是承包了20間店鋪,打造“台灣街”。從月營業額不足10萬元,到現在的80萬元,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嵐山根的成功,不僅在於整合了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資源,帶動產業發展,拉動百姓就業,還在於它的捍衛食品安全,商家自律互律蔚然成風,這已成為嵐山根的金字招牌。

  鮮活的例子已証明,鄉村旅游是真正的“脫貧利器”。鄉村旅游持續發力效益顯現,帶動村民依托旅游脫貧致富,召喚在外打工者轉變觀念返鄉創業,也吸引著城裡人投資創業助力農村脫貧。

  太原市河北村村民張建平把自家閑置房屋改造成民宿,開起農家樂。“游客們‘轟趴’、燒烤,讓我們這個小村庄有了夜經濟,一年我能賺3萬元。”張建平說。

  董紅鋼是一位酒店經營者,一直在臨汾做生意。來到臨汾市飛嶺村,他立刻就被這裡的山水、荀子文化吸引,在村裡投資做起民宿生意,周末時經常一房難求。

  這些在鄉村旅游大潮中崛起的小村庄,抓住了發展機遇,用足了好政策,依托當地優勢,深挖文化旅游資源,在積極探索“旅游+”中,不斷激發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民蒸蒸日上的好生活在述說著村貌之變、生活之變、理念之變。

  山西的鄉村旅游的確有了長足發展,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這需要我們創新思路,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下大力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服務軟實力,解決項目策劃水平不高、市場營銷意識不強、區域市場同質化等問題,讓鄉村旅游不斷提質升級。

  我們相信,隻要堅持不懈,鄉村旅游的美好圖景一定會在三晉大地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記者 謝昌民 張婷)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绝对不能错过的内蒙古特色美食吃过三种算及格全吃过太幸福

下一篇:2019“石字号”传统特色美食评选火热进行中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