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听李滨声讲 老北京的节气

2023-04-26 18:37分类: 北京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日,昌平区天通苑南街道养老照料中心举办了别开生面的非遗庙会。除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最受关注的则是著名漫画家、民俗专家李滨声带来的二十四节气讲座。

  如今99岁高龄的李滨声,从小就生活在北京。他在北京生活了90年,对于北京的文史掌故、风土人情非常熟悉。他讲述的二十四节气民俗,都是根据自己当年在北京城的所闻所见以及亲身经历整理而成,有着许多鲜活的细节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

  多年前,他还创作过一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漫画,这组漫画也在养老照料中心大厅内展览,让人们更加系统和直观地了解旧时北京城的习俗。

  李滨声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在以前,它是农业的‘宪法’,用于指导农民生产。”

  立春是一年之始。这一天,老北京流行打春牛的习俗。因为牛是农耕社会重要的生产力,人们用柳条鞭打泥塑的春牛,表示对春耕的重视。立春之日,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春饼。“中国是农业国,早期是以谷为主,面食很少,在这一天吃面,也是对生活的改善。”

  因为立春时吃春饼,这个习俗也被称为“咬春”。老北京吃春饼时,主要吃绿豆芽,有条件的家庭则是吃萝卜。“萝卜是有讲究的,它是长不超过四寸、拇指般粗细的萝卜,老北京做酱萝卜,也是用它。后来这个品种消失了。”

  过了立春,就是雨水。对老北京来说,这个时节乍暖还寒,不能马上减少衣物。到了惊蛰时节,很多冬眠的虫子复苏了,农民也就更忙碌了,这时他们要选种育苗,“积肥平地,冬天都已做完了。”

  在老北京的春季,清明是一个大节气。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慎终追远,即踏青扫墓,纪念逝去的先人。在清明时节,老北京常爱刮大风,旧时有“风三儿”的说法,也就是要连续刮三天大风。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到这时,很多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这是秃尾巴老李,给他娘上坟来了。”

  说到这,李滨声兴致大增。他说,这是老北京流传非常广的掌故之一,不少上了年纪的北京人都知道,它与“鲁班爷显圣锔白塔”一样广为人知。

  话说当年,在京城东部的密云县,有一家李姓人家。李家有一个产妇,生了一个小孩,奇怪的是,这个孩子长得黑不溜秋的,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孩子的父亲认为这不吉祥,便拿刀砍下孩子的尾巴。只听到一声炸雷,那婴儿化作一条断了尾巴的黑龙腾空而去。孩子的母亲也受到惊吓,再加上因为生下怪物受到家里人的歧视,没多久就死了,人们草草把她埋了,也不知道葬身之地。从第二年开始,每到清明,北京都连刮好几天的大风,人们才省悟这是秃尾巴老李给他娘上坟来了。

  老北京口中的“风三儿”实际就是沙尘暴,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大力植树造林,北京周边几处重要的关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环境得以极大改善,“风三儿”的俗语以及“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才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北方有俗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人们多爱在房前屋后种上瓜果蔬菜。旧时在北京城里,人们种什么比较多呢?李滨声给出了答案:向日葵,“那时人们也叫它转日莲。”

  另外北京城里,人们还爱种西红柿。提及西红柿,李滨声科普了一个“冷知识”:西红柿作为可以食用的菜品,是七八十年间的事。当年,北京人一般不拿它做菜品,只有洋菜(即西餐)里才有,因此它又名洋柿子。“洋柿子只能看,它吃起来有一种异味,待它结了果实之后,人们就把树苗拔了扔掉。”

  那它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老少咸宜的美味呢?李滨声说,那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当时,北京周边菜农进城卖菜,要对菜进行消毒,菜喷完消毒的药水后就没法吃,谁也不肯买。人们想起房前屋后种植的洋柿子,于是有胆子大的,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西红柿做成了菜,尝了之后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就慢慢流传开来,西红柿也成了家常美味。

  李滨声的这个故事,引来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说,这并不是信口开河,年龄大一点的北京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我以前也去首博讲过这个故事,这是经得起考验的史实。”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自1921年从法国引进番茄种子,1922年开始种植。1936年吴耕民所著的《蔬菜园艺学》中说:“西红柿入我国,当近在数十年内,至今尚未盛行栽培,仅大都会附近有之。”

  另外,《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许文涛(注:赵珩家的厨师)颇能接受新事物,西红柿这种东西在中国普及不过六七十年时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的祖父是坚决不吃西红柿的,即使是西餐中的西红柿酱和红菜汤之类,也是敬而远之。”

  李滨声笑称,二十四节气与老百姓的“吃”有紧密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们借机会来改善生活。“到了夏天,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到了立秋,又有‘贴秋膘’之说,冬天的很多节气也与吃有关。”

  当然,二十四节气对民生也能起指导作用,“春捂秋冻就是说春天到来,乍暖还寒,不要着急减衣物。到了秋天,也别急着加衣服,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

  在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下,数百年来,北京城里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庙会。李滨声对此这么形容:“一年365天,天天有庙会。”

  根据统计,民国初年,北京城里还有七百多座庙宇。以庙为依托的庙会,满足了老百姓购买各种生活物资的需求。在老北京的庙会中,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的庙会被冠以“五大庙会”。在五大庙会中,又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盛。东边的是隆福寺,西边的则是护国寺。

  老北京还有一些不在庙里的庙会,比如厂甸的正月庙会。在厂甸庙会,最受欢迎的要数风车和糖葫芦。李滨声特意提醒在座的听众,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里,一提到老北京,就会用糖葫芦的画面,“在旧时,糖葫芦是应季的吃食,只有在春节那个时间段才有。”他还说,庙会上卖的风车,制作工艺比较独特,它是用纸糊的,风一吹,不仅能转动,还能发出声响。因为有响声,风车也被看作北京的“春之声”。本报记者 姜宝君 白杏珏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中国最有特色的5大城市大理最浪漫北京却不是最繁华!

下一篇:北京风俗图谱:你可曾记得中国有过这样的风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