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民俗学家何大齐:老北京过了初三逛庙会这些都是“必买物”

2023-04-26 13:17分类: 北京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民俗学家何大齐在《北京晚报》五色土专栏基础上出版了《北京的春节》(修订本),他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老北京以及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各种传统民俗和生活记忆,例如祭灶、办年货、写春联、买年画、贴窗花、做花灯、挂福字、做年菜、迎财神、穿新衣、放花炮、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抖空竹、吃元宵、耍龙灯、猜灯谜、看花会……

  初一到初三,是相互拜年的日子。过了初三,就开始逛庙会、看热闹的全民狂欢活动,也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撒欢儿时刻。

  春节庙会有几处: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朝阳门外的“东岳庙”,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等等。但是春节期间影响最大、吸引人最多的还要数“厂甸庙会”。

  厂甸在和平门外,是元明时期烧制琉璃瓦的官窑旧址,所以此地也叫琉璃厂。据说厂甸庙会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举办。因为一年之中仅这半个月,所以游人如潮。另外,厂甸周边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当年全国各地来京赶考的书生,都住在这一带的各省市开设的“会馆”中。所以这里卖文房四宝的店铺和旧书店最多,与之相关的文玩字画也集中在这里。春节庙会期间,店家为了招揽生意,都在店前摆摊陈列古董、字画、线装书等,形成文市的特色。

  北京的风味小吃,那品种可真多啊!什么艾窝窝、驴打滚、年糕、豆馇糕、豌豆黄、炸灌肠、果仁奶酪、大糖葫芦、豌豆粥……我小时候就爱吃这些东西,还爱看怎么做。

  印象最深的是做艾窝窝的。艾窝窝又黏又甜,好看好吃,非常符合儿童的口味。一个摊儿上一般是两个中年男子,一个人负责卖货,一个人专管做。他先把蒸得熟烂的江米揉搓成面团,再搓成圆柱形,然后揪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剂子。在每个剂子中间按下一个凹槽,里面放进芝麻白糖馅或豆沙馅、豌豆黄馅等料,用手往上一拢,包住一捏成球形,在上面点一个红点儿,作为吉祥装饰。他们熟练敏捷地当场表演制作,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为了防止黏糯的米团儿互相粘连,就要不断地往上撒一些干面粉,加上户外有风,吹得他们身上、脸上一层白霜,连眼睫毛都是白色的,忽闪忽闪地眨动,样子十分滑稽。大家围着,看着他们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们也故意做出一些怪表情,招揽的人更多了,围观的人多自然买得就多。一个纸盒儿装十个,每个人都要买几盒,用纸绳拴好,提着回家吃。

  我还特别爱吃豌豆粥,一锅黑色的稠粥,盛到碗内撒上白糖,用勺子搅拌均匀,就变得更稠了,吃到嘴里又甜又有豌豆的清香。这种粥平日没有卖,只有春节厂甸才有。没有了厂甸庙会,也就再也没见过卖的了。我到处打听,才知道这是一种花豌豆,煮熟后颜色就变黑了,这个品种后来不知为什么没人种了。我常遗憾再也喝不到这么好喝的粥了。

  大糖葫芦是厂甸庙会的另一种标志性的食品。小贩用大个儿的山里红去核儿,用一米多长的荆条穿起来,然后用硬毛刷子蘸上热化了的麦芽糖,刷在山里红上,白里透红,甚是好看。在顶部还要插上彩色的三角形小旗子,迎风飘动。去逛厂甸的人,几乎都要扛回一串,不如此,好像厂甸没来一样。卖大糖葫芦的小贩在大竹筐上支起木架子,上面钻上圆孔洞,把一米多长的糖葫芦往上一插,架上串串争艳,顶上彩旗飘飘,那真是太吸引人了。春节期间,鸡鸭鱼肉比平时吃得多,作息时间又不规律,很容易积食上火,消化不良,吃大糖葫芦是助消化、宜健康的。孩子们图的是吃喝玩乐,大人图的是健胃消食,两拍一合,大糖葫芦就成了逛厂甸庙会的必买之物了。

  除了吃,厂甸庙会还有很多特色玩具,比如风筝、空竹、噗噗噔儿、氢气球、风车、面具……这些玩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空竹和风筝。

  先说这空竹吧。空竹古称“空钟”“空筝”“响铃”,是由来已久的传统玩具。它是由竹子和木材做材质,分单轮和双轮两种。单轮抖起来难度大,初学不好掌控,但学会了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儿。

  抖空竹要左右各执一根二尺多长的圆木棍,两根棍儿的头部,用一根一米多长的绳子拴牢连接。抖的时候先把绳子按逆时针方向,缠在空竹葫芦形的立柱细腰部,至少要缠两圈。这时双手提起木棍,让空竹离开地面。右手拉,左手随绳向右送,一拉一送,不断地来回扯动,空竹的轮盘也越转越快,带动空气穿入轮盘边上一个一个的笛哨孔,发出清脆悦耳的嗡嗡声,这声音就是春节的喜庆声音。

  我小时候会抖出许多花样,什么“猴爬杆儿”“放地轴”“抛高”等等。老想当着人炫技、显摆,当得到大人的夸奖时,心里美极了!

  就说这“猴爬杆儿”吧,在抖得最快“嗡嗡”作响时,突然把空竹立柱的细腰处,放在木棍上,空竹平稳地在棍子上快速飞转,当速度慢下来时,再打开绳子接住,使劲儿抖几下,就又飞转“嗡嗡”地叫起来。猛地把空竹往空中一抛,飞上空中五六米高,再展开双棍,绷紧中间的绳子,仰头看准空竹的位置,用绳子准确无误地接住立轴的细腰部,这个花样叫“抛高”。接着再抖,然后把空竹轮盘朝上,平稳地放在地面上,让它自己凭着惯性“嚓嚓”地转,这叫“放地轴”。当空竹越转越慢摇摇晃晃,快倒下时,立刻用两根棍儿上拴的绳子,瞅准细腰部一扯,一下子就飞起来,赶快继续抖,连续用力,“嗡嗡”声又大响起来。这是体力、技巧、心智的综合表现,周围观看的人都给我鼓掌,那心里真是充满了喜悦、骄傲。至今,我还保留着两个传统的木质空竹,偶尔在客厅给孙子、孙女表演一下。每当听到空竹声响起时,就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春节了。

  厂甸庙会卖风筝的摊位特别多,卖风筝的小贩把风筝拴在木架子上,供人们选购。风筝有各种各样的造型,但还是以北京地区传统的沙燕儿最多,还有蜻蜓、蝴蝶、老鹰、刘海戏金蟾、蜈蚣等等。

  年年逛厂甸,我都会买一个风筝,春季有风时放过几次以后,就挂在屋内墙上,成了和书法绘画一样的室内装饰品了。待夏天过去,秋天微风吹起时,又会摘下来到景山、北海公园去放。一个风筝玩儿一年,就盼着春节到厂甸再买一个新的。

  我对放风筝有极大的兴趣。我家院子大,放风筝前先抛向空中一把土,辨明风向。风筝必须迎风才能飞起来。有时风小,我就用长长的竹竿,把风筝线挑在竿头,超过房子的高度才能放飞,风筝飞起来后,越高就飞得越稳。这时可以用一段铁丝弯个钩儿,上面粘上一小张福字,这时福字钩在风筝线上,自己就往上爬,一直可以和风筝汇合。

  买的风筝虽然好,但我还想自己做风筝。我去院子里找来竹子,先用刀劈成小细条,然后反复削刮得又细又光滑,接着点上蜡烛,将细竹条在火头上烤,双手一直轻轻窝着,一会儿,它就成半圆形的了,这就是沙燕儿的头和弯弯的双翅。再用细麻绳蘸上胶水,把接头部分捆牢粘紧,等着它干的工夫,就去找张糊窗户剩下的高丽纸,用剪子按竹架子的形状剪下来,用浆糊粘在竹架子上,粗活儿就完成了。

  接下来重要的工序——画脸谱,这我可拿手。先用毛笔蘸墨勾线,画出沙燕儿的形象,等墨干后,再上颜色。总之,就是模仿买来的风筝照猫画虎,自己当然还不能独造花样,但心里已经非常高兴了,毕竟是自己的手艺啊!拿着到处美滋滋地让人看,这“扎、糊、绘、放”我可都尝试过了。

  厂甸庙会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风车儿。北京郊区的农民心灵手巧,利用农闲时节,就地取材,制作大大小小的风车。他们用高粱秆儿扎成“甲”字形的架子,用细竹条弯成直径有十公分的圆环,用韧性好的高丽纸,染成红黄绿等颜色鲜亮的小纸条儿,做成风扇轮子,用黄黏土做成小鼓,上面粘上一层牛皮纸当鼓皮,把它们组装在一起,风轮遇风就带动小竹棍槌击小鼓,发出清脆的声音。大一些的风车,能装十几个小鼓,风一吹,“哗啦啦”响声传得很远。孩子们举着买到手的风车,高兴地迎风乱跑,庙会上响成一片,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回到家也疯跑累了,晚上就把风车绑在院子里的枣树上或房檐下,在哗啦啦的悦耳声音中香甜入梦了。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组图:八十年前北京城老照片

下一篇:俄罗斯有哪些风俗习惯以及禁忌呢!快来了解了解吧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