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漫谈 横扫“小饥饿”咱老北京有饽饽铺啊!

2023-07-22 15:09分类: 北京特产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现在年轻人流行一个词儿叫“小饥饿”。什么意思呢?就是大概上午10点多钟,下午4点多钟这个点儿,有点儿饿但又不太饿,想吃点儿零嘴儿的那种感觉。其实这词儿咱老北京早就有了,不就是“垫补”么……垫补的吃食,那首选肯定是饽饽了。

  “饽饽”这个词儿历史可远了,可以追溯到元代。话说元世祖忽必烈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大批蒙古族人随之入京。蒙、汉人民杂居相处,风俗渐近,大都市面上开始出现以蒙古饽饽为主的民族食品。

  到了清代,糕点已成为北京城的名吃特产,蒙古饽饽之外,又出现了满洲饽饽。老北京的旗人不仅把糕点称作“饽饽”,把水饺称为“煮饽饽”,还把烤烙的面墩叫“硬面饽饽”、“墩饽饽”。北京城的汉民们把蒙、满饽饽又叫“达子饽饽”。据说过去北京城讲究的老字号饽饽铺必须在门外悬挂的漆金木牌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缺一不可,以示其正规。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说,把糕点不叫点心,而叫饽饽,在老北京有这么个讲究:原来,清代在给死刑犯施刑时也按罪过分为数等,有赐自缢、斩立决、剐刑等处决方法。其中剐刑也叫凌迟,最为残酷。刽子手要对犯人千刀万剐,直至气绝身亡,犯人死前痛苦万分。

  有些犯人亲属怕自家亲人受不了这种酷刑,就用重金贿赂行刑者,让他们在对犯人行刑时,先一刀结果了犯人的性命,使其免受一刀一刀零刺的碎身之苦,而人的致命之处莫过于心脏。于是刽子手就把这扎向犯人心脏的头一刀叫作“点心”。所以那时候,大伙儿都忌讳“点心”这两个字,不光去糕点铺买点心说成是买饽饽,就连满街的糕点铺门前店内也没有写着“点心”二字的幌子招牌,都一律称作饽饽铺。

  清道光以前,北京城的糕点业称为“糖饼行”,道光以后,才改称叫“烘炉”。早年老北京的糖饼行分南、北两案,南案由江浙商人经营,专做南味糕点;北案由京畿、直隶商人组成,制售京式糕点。

  回民糕点商在北京开设的清真糕点铺,也属于北案。清代糕点在此基础上,又加入“满洲饽饽”。“满洲饽饽”并非是旗人进京后才有的,早在明代,他们便开始大面积种植粘秫米、江米、糜子等粮食作物,为打制糕点准备了原料。用这些杂粮制成的“饽饽”有淋蒸糕、苏叶饽饽、打糕、洒糕、盆糕、搓条饽饽等,其中打糕和朝鲜族的打糕如同孪生。搓条饽饽在满人入关后,参照了汉族“芙蓉糕”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制成了满式名点——萨其马。

  在老北京的各式糕点中,“满洲饽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清道光二十八年所立《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中规定,满洲饽饽是“国家供享、神祇、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

  碑文中有“喜筵桌张”一语,“桌张”,就是饽饽桌子,“旧时旗礼,一切婚丧大事,俱有桌张,今渐无矣。”饽饽桌子是老北京满洲饽饽铺的大宗买卖,齐如山先生曾撰文介绍过它的制法:“下面用一长约三尺左右,宽约二尺左右,高约尺余之木桌,上摆铜盘十个。

  每盘饽饽20块分四摞(此种饽饽之名曰点子,亦满洲语之名词),共200块一层,摆好上压以红漆木板,板上再照样摆铜盘及饽饽,如此摆至三层即妥。再高则五层、七层可至20层。旗人送饽饽桌子,讲究送得越多、摆得越高,越显出对主家的敬重,于是竞相攀比,令饽饽铺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京城内外文武官场,无不恭送饽饽桌子,每处都有数千桌乃至数万桌,丧家哪里放得下?承办丧礼的管家只能以虚数相报,饽饽铺却仍照数收银,两下勾结,自然也不会亏待了管事的人。为此,东四牌楼南及地安门外各大饽饽铺无不大大地发了一笔横财。只是因为国势衰微,好讲排场的旗人渐渐无力支撑门面,送饽饽桌子的自然少了,满洲饽饽铺开始改变经营方向,发展满制汉点。

  所谓满制汉点,是说饽饽铺采用满点的制作工艺,做出的各式汉族糕点,主要是为了适应旗人久居京城,饮食习俗逐渐汉化的需要。比如花糕中掺与奶皮,即为奶皮花糕;元宵的馅中掺入了奶皮,即为奶皮元宵;糯米用鲜奶浸后包粽,唤作奶子粽;月饼的馅中拌入了奶皮,就成了奶皮月饼。

  说起满式月饼,当首推宫中内膳房所做的宫廷月饼,是集苏式、广式、京式三种传统月饼制作工艺于一身的“贵族”月饼。宫廷月饼在皮上压有云彩、蟾宫、桂树、玉兔等吉祥图案,还上有各种颜色,有彩绘的、红边白心的、白边红心的。全红的称“自来红”,全白的称“自来白”。“自来红”和“自来白”都是酥皮月饼,香油和面,有彩绘图案的则属于提浆月饼。

  据档案记载,提浆月饼上色用的颜色分为飞金、银砂、大绿、石青、彩黄、靛粉、广胶、苏木。宫廷月饼中最大的直径有55厘米,重十斤;最小的月饼仅重一两五钱,此外,还有重三两、重五两、重一斤、重三斤等多种规格。

  其中十斤重和三斤重的大月饼主要用于摆桌祭祀,在十斤重的大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和玉兔捣药图案,祭祀已毕,这块大月饼又被精心包装起来,贮存到当年的除夕,再由帝后皇子公主们分而食之。至于三斤重的大月饼则于中秋夜祭祀后切成数块,连同各式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朝中大臣、内监和宫女诸人。

  老北京的各式糕点,在用油上就有所区分,满洲饽饽铺擅使奶油,汉族糕点铺则多用大油,清真糕点铺喜用香油,这样做出的特色糕点自然风味不同。

  老北京旗人每逢婚丧喜寿诸事,都到满洲饽饽铺买糕点。铺里常年备有“无馅以面和糖为之”的印面饽饽、“送寿礼用之”的寿意饽饽、叠落如“宝塔”的层台饽饽等。

  旗人用于祭祖供佛的满式糕点是蜜供。蜜供就是用搓条饽饽搭起的外实内虚的大罩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万字供、十字供、扇面供、银锭供、圆形供和“宝塔”供诸种花样儿,其中万字供最为精细。每座为一碗,五碗为一堂,高者三尺,低者只有五寸许。加红丝的供,叫“红供”;不加红丝的用来祭祖,叫“白供”。

  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糕点供品首推位于朝阳门外坛口的永兴斋饽饽铺,专做满洲饽饽。永兴斋始创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到1955年公私合营,经营60多年不衰。永兴斋的开业东家叫王芝亭,是个汉人,早年在京城第一大饽饽铺“毓盛斋”学徒,制售满式糕点是他的绝活。

  永兴斋的糕点一律自产自销,生产工艺十分严格:面粉始终用当时西直门外的元顺成粮栈和它的几个联号元顺兴、元顺常、元顺功、元顺永等几家油盐粮店的货,即所谓“元”字号的“重箩细面”;冰糖用当时最好的“石里冰”,又称“闽糖”;白糖用“本港”白糖,由前门外“义”记糖庄进货;油从“裕盛公”白油局子进货;木炭则从京西山区用骆驼往回驮……如此精心的选料,其所制糕点的质量可想而知。永兴斋还不断求新,研制出不少精制的糕点,如芙蓉奶油萨其马、七宝缸炉、八珍糕、奶油棋子桂花劳脯、卧果花糕、金线小油糕、蜜饯上品细小饽饽(仅此一项就有40多个花样),至于宫廷糕点,其生产品种不下千种。

  京城还有一家儿出名的饽饽铺就是位于前门的正明斋。这家儿买卖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人孙学仁,山东掖县人。早年家境贫寒,清道光初年(1821)年掖县大旱,孙学仁的父亲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谋生,向同乡借了一些银钱,在前门外肉市摆酒滩。由于买卖实在,待人热清,生意越做越好,后来把儿子孙学仁招来帮助经营,父子省吃俭用,几年后有了积蓄,在肉市南头路东开设了正阳楼酒楼, 经营菜肴和酒,生意十分兴隆。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又在前门外煤市街开设了“正明斋饽饽铺”,聘请名师,精选原料,精工细作,自产自销满汉饽饽。由于货真价实, 质地优良,产品问世后,备受各界青睐,并很快进入宫廷御膳。民国时期, 袁世凯、曹馄、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政客,也喜吃正明斋的糕点。在清末崇彝的《道成以来朝野杂记》里,还把正明斋誉为北京有名的三家饽饽铺之一。

  现如今,咱北京的饽饽铺是越开越多,但这口味可是大不如前。想起小时候家里大人要是买了槽子糕、自来红、桃酥唔的,豁出去挨顿呲儿,都得先掰一块儿解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南货北卖正宗稻香村可不是北京特产

下一篇:老北京“什刹海”有何来历热播的电视剧以此冠名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整形医院咨询 365整形网 五官整容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