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2023年7月15日—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第七届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中学历史教师和省市教研员,以及著名学者、教授齐聚圣城曲阜,弘扬传统文化,探讨历史教学。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名师工作室潘文杰老师和任杰老师参会。研讨会议程紧凑,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专家讲座、名师课堂、论坛沙龙、历史演讲如一道道珍馐美馔,带来一场历史教育的饕餮盛宴。
7月16日上午8:30,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之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带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的学术讲座。杨朝明从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存在、人学视野与儒学的时空维度、天下为公与人类文明的坐标三个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是一棵生生不息的苍天大树,她的根扎得很深、扎得很牢,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做扎实,只有文化自知,方能文化自信,只有文化自觉,方能文化自强。他还就“人心”与“道心”、爱与敬、君子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我们深受启发。之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杜勇教授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学术讲座。杜勇围绕五千年文明史、夏朝存在与否、平王东迁年代三个问题,提供翔实的史料并结合自己的学术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郭子林教授作《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学术讲座,他用一个小时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前提动力、原则方法,及其学术、历史和理论逻辑。接着,郭教授用大量鲜活的历史材料论证了古埃及与周边文明之间真实发生的交流互鉴,通过具体史实,得出“人类文明本多样,世界文明皆平等,交流互鉴促发展,征伐战争伤害多”的结论。7月18日下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德章教授带来《史料分析与个案解剖》的专题讲座。何教授师从田余庆和唐长孺教授,历史研究功底极为深厚。他结合自己的学术成果,通过五个学术个案详细讲述了史料分析、史料运用以及通过史料解释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使用可信史料、发掘史料中蕴含的信息,准确理解史料、探析史料的原初状态”。
四位史学大家的讲座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高屋建瓴,高端大气。他们关注国家放眼世界,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史实结合,突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展示了史学大家进行历史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心路历程,对中学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备课备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7月16日下午,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杨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藏家富老师分别带来一节初中和高中公开课。两节课在两个会场同时展开,我们聆听了藏家富的公开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藏老师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导入,将历史与现实关照起来,用情动人,瞬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新课讲授环节,臧老师以时间为经线,以法律和教化为纬线,巧妙地以课本的“学习聚焦”为串联线,有机整合教材,课堂自然流畅,令人回味隽永。评课环节,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徐赐成老师认为本节课有效、有魂,朴实自然流畅;李爱笃老师认为本节课融通选必,突出高阶思维,平淡中显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林良展老师认为本节课突出了学科价值,落实了立德树人;马公启老师认为本节课巧用学习聚焦,德育润物无声;朱能老师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有事有人、有声有色、有尺有度、有情有义(情:感情—传情—共情;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生活意义)。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本节课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落实,唯物史观和史学基本概念的精确处理,古与今、中与外的有机连接等方面仍可以作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7月16日晚19:30,“历史教育学:研究范式与实践效能”专题学术沙龙在会议室如期举办。沙龙围绕一个聚焦——历史教育的使命与担当,落实立德树人勇担时代重任;形成了一个共识——追求核心素养的落地,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达成了一个愿景——构建教师、教研员、历史学者、课标专家、教科书专家、命题专家于一体的历史教育共同体;分享了多个成果——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美育渗透等理论和实践成果;促成了集体感动——参加沙龙的学者和老师共同研讨,相互激励,携手同行,原定两个小时的活动,进行了三个多小时,连宾馆的服务人员都为之动容。
7月17日上午8:30,四个专题学术论坛同步进行,我们重点参加了第四论坛的学习和讨论。四个论坛围绕历史教育视野与“立德树人”、历史教学实践与素养落地、历史教师发展之学养和素养、教育评价改革之实践和建构四大主题展开。历史教育肩负以史育人培根铸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历史教学应该让素养落地、让课堂有魂;历史教师要有全面发展的底气和志气,于己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甘当小学生,于生要启智润心,育人育才,勇做大先生;教学评价要让育人回归本位,不管是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还是评价中采用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等方式,说到底都是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评价,教学评价改革时不我待,但也需要静待花开。36位发言老师各抒己见,无私分享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研究成果,干货满满,对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历史教学评价大有裨益。
7月17日下午,研讨会成果汇报之后,大会最后一个项目——教育演讲,温情开幕。李爱笃、夏辉辉、王子涵三位老师依次上台,侃侃而谈。从李爱笃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60后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朴素、练达和对晚辈的厚爱;从夏辉辉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70后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稳重、扎实和对事业的担当;从王子涵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80、90后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奋进、创新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三千年曲阜,见证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四日夜研讨,收获了历史教育累累硕果!历史教师的成长需要积淀,历史教育的发展需要传承。我们要甘当小学生,钻研大学问;我们要争做大先生,培育接班人;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以满怀信心、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历史教学新挑战;我们要增强历史主动,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开辟历史教育新境界。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